世界上最大的蝴蝶翅膀的寬度長達30厘米,就像一只鳥,因此有了一個名稱叫鳥翼蝶,傳說要用箭才能把它射下。曾和達爾文共同提出自然選擇學說的英國生物學家華萊士卻用捕蟲網捕到過它,在名著《馬來群島》中,他如此描述首次捕獲鳥翼蝶的情形:“就像預料的那樣,我發現它是一種全新的、極為壯麗的物種,也是世界上顏色最華美的蝴蝶之一。……這種昆蟲的美麗和鮮艷真是無法形容,只有博物學家才能理解我終于捕捉到它時所感到的強烈興奮。把它從我的捕蟲網里取出來,展開那燦爛的翅膀時,我的心開始猛烈地跳動,血液涌上我的腦袋,我感到就要昏厥過去,更像是迫近了死亡。在那一天剩下的時間里我一直感到頭痛,在大多數人看來不過是很不值一提的小事卻產生了如此大的興奮。”
我在高中時很熱衷于到野外捕捉蝴蝶,每往藏品中添加一個新標本,也要激動一番,因此雖然不是博物學家,卻也不難理解華萊士的興奮。鳥翼蝶屬于鳳蝶,這個科的蝴蝶絕大多數比較大,色彩鮮艷,是蝴蝶愛好者搜尋的目標,我也捕捉到一些,比如在中國南方常見的玉帶鳳蝶。不過當時最讓我著迷的,是屬于蛺蝶科眼蝶亞科的蝴蝶。眼蝶的翅膀顏色黯淡,很不起眼,引人注目的是翅膀上長著眼睛一樣的花紋,有的是在翅膀周圍鑲嵌著一串小眼睛,有的是在翅膀比較靠中間的位置“畫”著一對大眼睛。我曾經捉到一只眼蝶,翅膀上的眼睛不僅大,而且還有“眼白”,就像一對永不眨眼的貓頭鷹眼睛,盯著它看,讓人感到有一種“魔力”。
小眼睛和大眼睛發揮的“魔力”并不相同。眼蝶停落的時候,翅膀是合起來的,因為是黯淡的褐色、灰色,所以很容易和樹干的顏色混在一起,是很好的偽裝。一旦它覺察到天敵——比如鳥——在靠近,就會把翅膀展開,讓周圍的小眼睛露了出來。實驗證明這些小眼睛能起到分散天敵注意力的作用,仿佛在告訴鳥:“好吧,算你能,你發現我了,就往這兒下口吧!”鳥受到迷惑,對準小眼睛啄過去,眼蝶就可以乘機飛逃,雖然翅膀會因此殘破,卻畢竟撿回了一條命。在野外經常可以發現翅膀上帶著鳥喙啄過的痕跡的眼蝶。
大眼睛的作用則完全不同。它突然展露出來時,會讓天敵嚇一大跳,仿佛在警告天敵:“我是一只會吃你的貓頭鷹,你還不快逃!”實驗表明大眼睛對鳥類的恫嚇作用極為有效。其中一個實驗是這么做的:設計一個密閉的小盒子,前端留一對有圖案的小窗口,盒子里面裝一盞燈。將一條小蟲釘在兩個窗口之間,再把盒子放進鳥舍中,當鳥沖過來將要叼住蟲子時,突然打開盒子中的燈,讓窗口的圖案顯露出來。實驗發現,如果是一對線條或十字圖案,不會對鳥類產生什么影響,如果是一對圓圈,則會把鳥類嚇跑,一對同心圓的效果更好,而驚嚇效果最好的是把圖案涂上陰影產生立體效果,讓它們看上去像是一對真實的眼睛。
這個實驗是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廷伯根的學生做的。廷伯根本人也研究過眼蝶的翅膀,不過他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研究的。那些顏色鮮艷的蝴蝶的翅膀圖案顯然有吸引同種異性的作用,那么眼蝶黯淡的翅膀是否有這方面的作用?他在魚桿頂部粘上各色各樣的紙模型,然后對著雄眼蝶舞動,看該模型能否吸引雄蝶追隨。這種“釣”蝴蝶的舉止顯得很古怪,用廷伯根的話說:“難怪我們吸引來了那些碰巧見到我們在工作的農民和游客好奇和疑惑的眼光。”
他和同事共在野外做了約5萬次測試,結論是:翅膀的圖案不起作用。用一張褐色紙做的模型和繪成翅膀圖案的模型、甚至和直接用雌眼蝶翅膀做成的模型效果一樣好。而且,用紅色、黃色、綠色和藍色的紙做成的模型,效果也和用褐色紙做的模型一樣好,只有白紙或淺色紙的效果差一些,看來眼蝶是色盲。廷伯根后來更進一步發現,甚至不必把模型做成蝴蝶翅膀的形狀,圓形或方形的模型也一樣有效,那些比雌眼蝶翅膀更大、顏色更暗的模型對雄眼蝶的吸引力甚至超過了雌眼蝶。翅膀上長眼睛的眼蝶在愛情方面是盲目的。
我兒時捕捉蝴蝶的那片野地早就被開發怠盡,找不到蝴蝶的蹤跡了。今天住在城鎮的小孩恐怕連蝴蝶都難得一見,更不用說自己經常去采集。我很慶幸早生了20年,和蝴蝶有過那么一段淵源,此后讀到有關研究報告時,才能產生一種曾經親身經歷過的親切感。
閉上憂郁之眼/眼前就一片光明/我至今仍睜著眼/眨也不眨(拙詩《眼蝶標本》)(作者:方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