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過年預備什么菜 |
老北京人,一進臘月就開始有過年的感覺。尤其到了臘月初八,更視為年禧已近,不但必喝上每年一度的臘八粥,并用米醋、大蒜開始泡上“臘八蒜”,為的是年中吃餃子用。 過了臘八兒,人們為過大年做準備,除了到處買食品、就是做年菜。昔日過年除了穿花衣、放花炮剩下就是吃了。平日京城舊習俗甚多,逢年過節更有數不清的講究;如在飲食上“過年忌刀”、“提前做好必食的年菜兒”、“除夕把初一至初五的餃子餡備好”,也就是大年期間只吃現成的,不再新做。表示來年不受廚事之苦。除了到“破五兒”有意用刀剁餡稱為“剁小人”之外幾乎年中不動用刀,這主要圖個大吉、大利,平平安安。 年前除了提前做好涼菜有:肉凍、雞凍、魚凍和燉豬肉、羊肉、鯉魚、雞大件活兒以外還要提前蒸出一些合碗菜即:米粉肉、扒肘條、紅、白丸子、四喜丸子等。主食農歷廿八開始蒸一些豆沙包、肉丁饅頭,點上紅點,稍涼后放入室外的壇子里,吃時既不干也不裂,上鍋一串就能吃。除蒸還炸些零食:炸排叉、素丸子、炸豆腐…… 除此以外,年中更不可缺少的是家家戶戶都要做一些自家拿手的小菜兒也稱作“年菜兒”。此菜隨吃隨取、口味各異。年中街坊四鄰除見面互相拜年、問好外還要互送自制的“年菜兒”。一來表示和和氣氣,二來嘗嘗別人家的小菜做的如何地道,這也是一種節日的樂趣。“年菜兒”一般都年前做好,有的現吃現熱,有的干脆涼吃才過癮,品種繁多口味不一。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 “北京辣菜”:這里說的北京辣菜,不是辣咸菜。《素食說略》記載:“芥圪塔:即芥菜的根。切薄片,以滾水微煮放凈壇中,加煮爛黃豆,生蘿卜絲,酌加鹽,封嚴二三日,取開食之,甚辛烈。”也就是說做北京辣菜,要用新鮮水疙瘩,洗凈切片,開水煮熟,撈在干凈容器里,再用“大紅袍”卞蘿卜放擦床上擦成絲,蓋于切好的芥菜片上,澆上原湯,煮黃豆兩可,封嚴,二三天后可食用。辣味鉆鼻,通竅去火,是解酒、去膩的好菜兒。吃時連菜帶湯,澆醬油、醋、香油拌之,清涼爽口,提神開胃。 果子干兒:舊京果行南鮮北果甚多,其中著名的“果子干兒”以干果柿餅、杏干(大紅干兒)、鮮藕片合制而成,是老北京過年吃的一款甜食。傳說一八六六年,九歲的同治皇帝曾私出故宮,走出豐澤門到西安門果攤上吃過這道京式甜食。做果子干兒,要將柿餅去蒂,洗凈,然后和洗凈的杏干一同放水中煮泡,待湯汁粘稠,加入切好的藕片,冰鎮涼食。其軟糯香甜、開胃清涼。 豆兒醬:豆兒醬是北京人普遍喜歡的年菜兒。豬皮、胡蘿卜、白豆腐干兒切成色子丁,加水發黃豆,煮后成凍兒即可。其做法是:鍋上火放足水,放花椒、大料包及蔥段、姜片、再加醬油、下入豬皮至八成熟,加料酒、鹽、味精及胡蘿卜、白豆腐干丁及黃豆熟后,揀出料包、蔥、姜倒入小盆內晾涼成凍兒即可。吃餃子就酒尤佳。 炒咸什:咸什為過年利口年菜兒,它色澤艷麗、五彩繽紛,其中有腌水疙瘩絲、胡蘿卜絲、青筍絲,豆泡絲、白干兒絲。將以上原料都切成火柴棍粗細的絲,鍋上火,放素油及蔥姜絲熗鍋,放入以上五絲,翻炒至熟,加鹽、味精出鍋前放上炒香的白芝麻和香油,拌炒均勻,攤出晾涼,隨吃隨取。色美、味香、利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