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奇異蛙家族鮮為人知的繽紛世界
2006-10-27

奇異蛙家族鮮為人知的繽紛世界

  驚蟄的春雷剛剛掠過鄉間的池塘,久違了的蛙鳴聲便開始在田野中唱響。對于深居都市的人們來說,這僅僅是一種對于青蛙的美好記憶,那么,一個更加鮮為人知的蛙類世界又是什么樣子呢?

  最常見的蛙

  人們最常見的蛙是青蛙。青蛙是和人類關系最密切,也是最容易觀察到的蛙類。在我國,除新疆、西藏、云南等省不產青蛙外,其余各地均有分布。青蛙確切地說是指蛙科中的黑斑蛙、金線蛙等中小型種類。這些蛙體長約有5-8厘米,大都皮膚平滑,體色多以青綠色、黃褐色為主,并夾雜著不同深淺的黃褐色。背部、體側及腿上有黑色斑紋和斑塊的是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背部無黑斑,兩道側褶呈棕黃色的是金線蛙(Rana plancyi)。雄蛙嘴角旁有一對咽側外聲囊,鳴叫時有節奏地一鼓一癟,伴以“呱-呱-呱”的鳴聲,在鄉村稻田里常能循著它們的鳴聲覓得其身影,因此青蛙又俗稱為“田雞”。

  俗話說:“蛙滿塘,稻滿倉。”

  平日里,青蛙常常一聲不響地趴在荷塘、草叢及淺洼中,鼓起一對大眼睛,寧靜地注視著周圍的情況,伺機捕捉視野范圍內的任何獵物。青蛙捕食昆蟲既填飽了肚子又保護了莊稼。它的舌頭又長又寬,前端分叉,舌面上分泌有黏滑的液體,可以把昆蟲粘住。更妙的是,它的舌根不像其他動物那樣長在口腔的喉部,而是長在下頜的前面,舌尖翻向咽喉。捕蟲時,舌頭像彈簧一樣向外一翻,靈敏地粘住昆蟲后便迅速彈回,昆蟲轉瞬間就成了腹中餐,整個過程大約0.15秒,肉眼幾乎無法看清楚全過程。青蛙的捕蟲能力和食量相當驚人,每只青蛙平均一天可捕食50-120只昆蟲,且多半以上為蚊子、蒼蠅、螟蟲、螻蛄、椿象等農業害蟲。

  青蛙后腿修長且發達,非常善于跳躍,游泳時又可以充當“推進器”,雙腿在水中一蹬,便可快速游走。青蛙還有冬眠的習性,每逢秋末它們便會鉆進潮濕的泥土里冬眠。冬去春來,萬物復蘇之際,池塘里準會響起悅耳的蛙鳴。

體長20厘米的牛蛙和提長6厘米的黑斑蛙體型相差懸殊

  討人厭的癩蛤蟆

  人們對蟾蜍的印象并不是很好,認為它身上長“癩”,十分難看,所以俗稱“癩蛤蟆”。實際上,蟾蜍也是蛙類的一種。蟾蜍科的蛙類廣泛分布于全世界,共有350多種。它們身體比較胖,四肢粗短,背面布有大小不一、壘狀突起的疣粒,善于在地面爬行活動,不善跳躍,眼后有一對突出的腺體,稱之為耳后腺。由于其身手不如青蛙敏捷,在遇到敵害時身上的疣和耳后腺能分泌白色的毒液,以保全自己,這種防身術是青蛙所不及的。蟾蜍的捕食行為也十分有趣,在發現地面上的昆蟲時,立即靜止不動,兩眼專注地盯著獵物,只要獵物一動便突然伸出舌頭將食物卷入口中,捕蟲的本領并不亞于青蛙。

  我國常見的蟾蜍有中華大蟾蜍、黑眶蟾蜍和花背蟾蜍等種類。其中,中華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分布最廣,也最常見。為國產蟾蜍中體型最大者,雌蟾體長達12厘米。體色隨著分布地點、性別及季節而有所不同。眼后部長橢圓型的耳后腺突起發達,所分泌的白色漿液經加工可制成“蟾酥”,具有解毒散腫的療效。分布于東南、西南和華南地區的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頭部具有黑色骨質棱,形似黑色的眼眶,趾端黑色。雄蟾鳴叫時咽下聲囊鼓出并急促地振動發出“咯咯咯”的聲音,繁殖期時常數百只聚集在一個坑洼里,群蟾爭鳴,甚是喧鬧。見于西北、東北、華北等地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體形較小,約有6厘米。外表看起來比其他蟾蜍漂亮、可愛些:身上密集的疣粒上點綴著小紅點,背面布滿了明顯的醬色花斑。這種蟾蜍對環境的適應性極強,在半荒漠地區和鹽堿沼澤地里也能安家。繁殖季節時常能聽到雄蟾短促的“咕呵-咕呵”的陣陣叫聲

  蛙類中有些成員模樣長得介于蟾蜍和青蛙之間,產于我國東北和朝鮮的東方鈴蟾就是其中一種:背部綠色布滿黑斑如青蛙,身上的粗糙疣粒卻又像蟾蜍,實際上它卻獨屬一科——鈴蟾科。鈴蟾是一種北方的原始蛙類,見于歐亞大陸,共有11種。舌頭呈圓盤狀,無法彈出是它們的典型特征。

  我國共有4種鈴蟾,常見的東方鈴蟾(Bombina orientalis)體長約4厘米,趾部紅色如同涂上了紅指甲油。半水棲性,主要分布于山地林區,常棲息在溪流、水溝及草叢。背部綠色是一種保護色,也能分泌毒液,當遇到敵人時,小小的鈴蟾也會利用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仰面朝天露出有鮮艷花斑的紅肚皮,以警告天敵:“別動我!”

蛙卵

  鳴聲如犬吠的虎紋蛙

  蛙科中除了小巧玲瓏的青蛙以外,也不乏一些體大壯碩的種類。虎紋蛙(Ranarugulosa)是生活在我國南方稻田中個體最大的一種蛙。雌蛙最大有15厘米長,體重可達250克。虎紋蛙雖冠以“蛙”名,但皮膚卻較為粗糙,背部黃綠色略帶棕色,有十幾行縱形長疣,其間還散布有大小不一的疣粒。身上布滿不規則的深色斑紋,四肢上的斑紋尤為清晰明顯,猶如老虎身上的斑紋,因此而得名。

  它們喜歡躲在池邊草叢或水草中,發出急促響亮的“汪-汪-汪”的叫聲,有點像犬吠。這種蛙生性羞怯。除了捕捉昆蟲等無脊椎動物外,虎紋蛙能吃下金線蛙等中小型蛙類,年幼時(蝌蚪)還常會吃掉魚苗,因此它們十分不受漁場主的歡迎。我國各地都有食用蛙類的習慣,虎紋蛙因體大肥碩更是難以逃脫人類的捕殺,野外數量已急劇減少,資源受到了嚴重破壞。我國的蛙類中,惟有虎紋蛙被列為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身上帶刺的棘蛙

  蛙科中的大多數成員皮膚光滑,最多是長些疙瘩式的疣粒,殊不知蛙類中還有渾身帶刺者,這就是蛙科中的棘蛙屬蛙類。中國有17種,而且多為特有種,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湖北、湖南、江西、廣西、甘肅、陜西、西藏等省區。

  棘蛙類體大而肥壯。體長約有9-12厘米,體色較為暗淡,雜以不規則的黑色斑紋。它們的皮膚更為粗糙,背面有成行排列的窄長疣,眼間常有一條暗色橫紋。與其它蛙類不同的是,雄蛙體型比雌蛙大,而且只有雄蛙身上才有刺。所謂“刺”,只不過是皮膚肉疣上生長的黑色棘刺,摸上去并無痛感,更不會被其刺傷。棘刺的分布狀況依種類而異:咽喉及胸部長滿疣刺的叫棘胸蛙(Paaspinosa),胸腹部滿布大小黑刺疣的叫棘腹蛙(Paa boulengeri),胸部有兩團對稱刺疣的叫雙團棘胸蛙(Paa yunnanensis)。

穿紅肚兜的鈴蟾

  棘蛙類多棲息于山區的溪巖邊,夜間活動,捕食各種昆蟲及小型無脊椎動物。棘蛙類大多是體大肉多的蛙類,為珍肴食品,有治療疳積、病后虛弱等療效。目前,國內已建立了棘蛙類的養殖場進行繁育。

  被稱為“林中仙子”的雨蛙,它的趾端膨大成吸盤狀,可以輕巧地在植物枝葉間攀爬、跳躍,甚至可以吸附在平滑的玻璃上。雨蛙雖然皮膚光滑且善于攀緣,但卻和蛙科的親緣關系較遠,很難想象它們竟是蟾蜍的近親。從骨骼結構上看,雨蛙的胸骨及脊椎骨結構和蟾蜍科一樣:胸骨擔弓形,脊椎骨前凹形。因此在分類學上,“雨蛙”一詞已不再沿用,現多改稱為“樹蟾”。主要分布于美洲、澳洲及歐亞大陸的溫帶地區。產于我國的有中國樹蟾(Hylachinensis)、華南樹蟾(Hylasimplex)等9種。這些樹蟾體長只有3-4厘米,眼后斑紋像是戴著“眼罩”一般,背部綠色,腹面白色,趾端吸盤較小,有的種類體側散布著少量黑色斑點,平常喜歡棲息在稻田附近的樹葉小灌木上。

  在蛙類中以樹林為家的還有樹蛙科的種類。樹蛙僅產于非洲及亞洲熱帶地區,故又稱為舊大陸樹蛙,共有180余種,我國有40多種。從形態上和對樹棲生活的適應性而言,樹蛙與雨蛙十分相似,但從親緣關系上講,樹蛙則更接近于青蛙。它們的指(趾)端同樣擴大成吸盤,吸盤內有“Y”字或“T”字型軟骨,有的種類趾間還有發達的蹼,更有利于在樹間攀爬。

  樹蛙是蛙類中的偽裝高手,白天多半是把身體平貼著葉片或樹干休息,體色變得與周邊環境一致。晚上出來活動,由于它們的眼睛只對會動的獵物有反應,因此凡是飛過或爬過它們眼前的昆蟲都是捕捉的對象,但對不會動的昆蟲它們則是視若無睹、不加理會。

林間仙子:樹蟾和樹蛙

  樹蛙類的繁殖方式十分特別,并非直接將卵產在水中。我國南方常見的大樹蛙(Polypedatesdennysi),體長有10厘米左右,雌雄抱對后雌蛙會將卵排在懸垂于水面上的枝葉上,雄蛙排精后用后腿將產卵時排出的黏液攪拌成泡沫,連同葉片粘合成一個泡沫狀的窩,稱之為“卵泡”,形成一個保護殼,把卵包在里面。小蝌蚪孵出后便直接從卵泡內跌入到水中。

  在澳洲東北部和新幾內亞南部的雨林中生活著大型的樹蟾科成員—綠雨濱蛙(Litoria caerulea),體色一般為淺翡翠色,依不同的環境可變為藍綠色至紅褐色。綠雨濱蛙的相貌十分有特點:成年蛙頭部兩側那下垂的皮肉褶皺十分明顯,加上微微向上的嘴巴,活像個和藹可親的老人,因而又有了“老爺樹蛙”的別稱。在這種樹蛙的皮膚中還含有多種可抵抗過濾性病毒及細菌的成分,可用來治療人類的高血壓病。

  可入藥的林蛙

  哈士蟆油是一種傳統知名的滋補品,對抗疲勞、抗衰老、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精力耗損和神經衰弱等癥有一定的療效。制作哈士蟆油的原料采自于雌性哈士蟆的輸卵管。國內建立了一些哈士蟆養殖場,專門提取哈士蟆油。名揚四海的“哈士蟆”也是蛙類中的一員,學名叫做林蛙。在眾多蛙類中,很容易分辨它們,眼后鼓膜處的一塊三角形黑斑是林蛙獨有的特征。

  我國有10種林蛙,分布在長江以北地區,較常見的有中國林蛙(Rana chensinensis)、黑龍江林蛙(Rana amurensis)等種類。生活在北方的林蛙習性較為特殊,每年春夏在遠離水源的陰濕樹林草叢中生活,9月底至次年3月棲息在水中并會鉆入水底的大石塊和沙礫里冬眠。早春時節,在其它蛙類還沒有出蟄之時,林蛙便開始在水下活動起來,做好了繁殖后代的準備。當其它蛙類剛開始繁殖時,小林蛙則已追隨父母的腳步,從水中遷往林間生活了。

來源:騰訊社區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