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記者拍到的嶗山蝮蛇 |
10月26日,一老漢在嶗山采蘑菇時,左手食指和中指意外被兩條蝮蛇咬傷,他迅速解開鞋帶將手腕扎住,防止蛇毒蔓延,后經緊急注射抗蛇毒血清才脫險。記者了解到,秋季是蝮蛇覓食準備冬眠的季節,喜歡上山的市民要防止被咬。
蝮蛇咬傷老漢手指
10月26日下午,家住嶗山區的李老漢到嶗山采蘑菇時,突然發現有兩條蝮蛇趴在一起,他本想把手縮回來,不料左手食指和中指同時被這兩條約 30厘米長的蝮蛇各咬了一口。當時李老漢感到劇烈疼痛,他迅速解開鞋帶,緊緊地扎住左手腕,咬著牙往山下跑。山下大石村的劉先生得知情況后,急忙駕車將老人送到醫院救治。
據值班醫生介紹,李老漢被送到醫院時已經出現頭暈、惡心等中毒癥狀,他們從老人的傷口處放出了許多黑血,并注射抗蛇毒血清,老人才脫離危險。
蝮蛇只在深山活動
10月27日上午,記者隨幾名登山愛好者來到嶗山先天庵,不久就在一塊石頭上發現一條灰色的蛇(一名登山者說是蝮蛇),見到有人靠近,這條蛇將頭部抬起來,嚇得幾名登山者掉頭就跑。
附近的一名居民告訴記者,他前不久在太清宮游玩時,被一條像大蚯蚓的東西咬了一下,頓時眩暈起來。一名道士見到后,說是他被剛生下的小蝮蛇咬了,后來到醫院搶救才脫險。
嶗山風管委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蝮蛇在秋天會四處覓食,準備冬眠,此時也是蝮蛇毒性最高的季節,受到驚嚇易傷人。上世紀70年代以前,因為數量較多,蝮蛇曾被列為“嶗山三害”之首,但上世紀80年代以后,由于其毒液被發現有藥用價值,身價倍增,山東省已經將其列為省重點保護動物。據介紹,嶗山的蝮蛇只在深山活動,在風景區很難見到。
被咬后要及時處理
10月27日下午,八醫主治醫師孫林俊告訴記者,被蝮蛇咬傷四肢后,應將傷肢置于最低位置,馬上用繩或線在傷口上方約10厘米處扎住;扎住后可用水沖洗局部傷口,也可局部割開吸毒,還可以用泉水、冰水冷敷或浸泡傷肢。在自救的同時,還應馬上趕往醫院救治。 孫醫生還提醒市民,到山上游玩時,手里最好拿一根棍子,一可省力,二可“打草驚蛇”。 文/圖 本報記者 劉鑫實習生 徐從清 韓偉偉 (請宋先生來本報領取線索費60元)
■相關鏈接
蝮蛇靠頰窩判斷周圍環境
蝮蛇體長60厘米~70厘米,頭略呈三角形,背面灰色到灰褐色、褐色,頭背有一深色“∧”形斑,腹面灰白色到灰褐色,有黑斑。蝮蛇常棲于平原、丘陵、山區、亂石堆下或草叢中,彎曲成盤狀或波狀,低于10℃時幾乎不捕食,20℃~25℃為捕食高峰。
蝮蛇判斷周圍環境不依靠眼睛,而靠眼鼻之間的一個特殊器官———頰窩。頰窩狀如漏斗,是一個靈敏度極高的熱測位器,能察覺0.001℃的溫度變化。人、鳥、獸順風靠近它,立刻被它察覺,如果逆風靠近它,雖然近在眼前也不會被發現。
轉自:半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