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德”問題實質上是“人德”問題,進一步追究,還關涉到公共管理者的“政德”問題
新聞界流行一句很通俗的新聞判準:“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但事物似乎總是不那么絕對。就在中國農歷生肖狗年到來的時候,非但狗咬人成為新聞,甚至連狗沒咬人也成為新聞,而且成為萬人爭議舉國關注的大新聞。
剎時間,在與我千年農業文明相伴相隨耿耿介懷的“水患”之后,又一大名詞“狗患”在漢語里儼然橫空出世了。于是乎,對壘雙方出現了,“主打”方苦大仇深痛訴狗的種種罪狀:咬人傳播致命的狂犬病,隨地大小便污染環境,不分晝夜想叫就叫影響鄰里;“主保”方亦是聲情并茂陳述狗的諸多好處:它可愛忠誠能給主人帶來感情慰藉或消解老人晚年孤獨,狗也是享有生命權的自然物種。爭論是好事,表明當下中國信息輿論的日漸發達,生命權利意識的逐步覺醒。
然而,馴養狗不獨中國有,世界各國都有,西方發達國家養寵物狗比我們早也比我們多,但因狗德問題引發國民意見分裂、政府組織集體打狗的現象似乎還是聞所未聞。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反差?冷靜下來細一沉思,絕大多數人肯定都不難想到,所謂“狗德”背后其實是“人德”。
首先是養狗者的公德,說白了也就是狗主人對自己寵物的監管問題。在西方一些國家,狗主人定期給狗體檢和打防疫針,遛狗時帶上鏟子和裝狗糞的口袋,據說在德國不僅給狗上戶口,狗主人還要將狗送進學校培訓,訓練它們不許隨地大小便,不許亂叫亂跑,過馬路如何看紅綠燈等。試問我們做到了嗎?當然,對這種現象不能責之太苛,因為中國農業社會歷史悠久,那個時代看家護院的狗可以在廣袤的田園里任意行動,而今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剛剛起步,所以相應的意識和舉措還未來得及建立和完善。
這次爭論算是正式地將這個問題提到公共輿論的層面,那么也就到了我們完善相關管理措施的時候了。在任何一個處于急劇變動的社會里,不斷根據形勢進行制度建構和規范,是社會治理的需要,也是塑造適應時勢的國民意識的最有效的舉措。因此,進一步追究,狗德問題實際上還關涉到公共管理者的“政德”問題。
我國許多城市目前雖有“狗政”,但政德問題猶有值得商榷之處,養條納入公共管理范圍的狗要交納登記費、注冊費、免役費等五花八門數額不菲的費用,乃至“黑”狗大行其道,進而導致狗主人敢于大膽遺棄不想要的狗,同時不敢將所養的狗牽出來注射疫苗或進行培訓。而在中國香港,申請養狗的費用也就在百元左右,其中還包含了體檢和免疫的費用,新加坡花上相當于60元人民幣即可養條狗,且以后不用再交費。在當前國內醫療、石油等各種價格搶著與國際接軌的亢奮時代,“狗政”和“狗費”方面不妨也接上一接,從“重收費、輕管理服務”向“輕收費、重管理服務”方面變上一變。
來源:騰訊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