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開禁了!北京人今年格外盼過年。
中國人離不開鞭炮。它系著一個民族發端與成長的悠久回憶。似乎沒有響亮的爆竹聲,就沒有嚇走妖魔、祈來福祉的“年”。放鞭炮、掛花燈、舞獅子、殺豬羊……幾千年來,滄海桑田,這一系列的喜慶元素始終未變,缺一不可,它們共同完成了一種“中國式的表達”。從黃土地到華人街,沒有鞭炮,哪叫節日?
鞭炮代表著中華民族樂觀與豁達的精神傳承。再清貧的日子,再紛亂的歲月,只要到了年節,人們都會想方設法放上一串串大紅鞭炮,驚動天地鬼神,激發自己的熱情與勇氣。新年伊始,鞭炮聲為成功者吶喊,也為失敗者東山再起助威。
鞭炮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抹不去的文化情結。神話與詩歌里、教誨孩童的謎語里、古今戰爭的故事里,時有一串鞭炮,銜接著歷史,牽引著腳步,撥動著心弦。
雖然燃放煙花爆竹有可能引發一些事故,但“禁放”決非良策。傳統的影響力可以超越時空,也會千方百計地挑戰制度的“權威”。“禁放”十幾年來,每到除夕夜,北京城其實仍然“鞭炮震耳,焰火滿天”,即便一些平時老實本分的居民、率先垂范的家長,到這會兒也忍不住“違法亂紀”,帶著孩子,找一處空地,偷偷地放上幾掛鞭炮。
明明禁不住,還要禁下去,不僅不能起到“維護公共安全”的作用,還可能適得其反,使很多工作出現疏漏———“禁”字旗下,煙花爆竹的市場流通等相關管理環節“用不著”周密細致地開展,救助火災、人員受傷等緊急事件的預案也“不一定”必須到位。禁放以來,每年都有許多人因燃放劣質煙花爆竹而受傷不治,由此引發的火災也未完全杜絕。事實證明,“禁”的效果并不理想。
此次北京市政府經過廣泛聽證,采取“變堵為疏”的做法,是執政者以人為本、尊重傳統習俗和民族文化的體現,也是有關管理部門敢于負責的結果。
最近一段時間,有關爆竹的管理工作已經有條不紊地陸續展開。與十幾年前相比,北京城面積更大了,人口更擁擠了,管理難度大大增加。為了人民群眾那噼里啪啦幾分鐘的快樂,公安、工商、交通、質檢部門紛紛出動,大冷的天兒,蹲馬路,查市場,驗貨源,還得和不法商販斗智斗勇,不容易。這一切,咱老百姓都看見了,記下了。
等了這么多年才“開禁”,咱老百姓要格外珍惜。不能再搞什么“崩瓶子”、“炸飛機”的幺蛾子,拿鞭炮嚇唬人的損招兒。傷人傷己都不好,縱火惹事更要獲罪。
傳統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此次開禁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強于十幾年前。國更強,民更富,讓我們在鞭炮帶來的感動與歡樂中,更加團結振奮。
好好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