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北京 WildAid野生救援協會和農業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聯合召開了“國際鯊魚研討會——媒體見面會”。與會專家闡述了目前鯊魚所面臨的生存威脅,并宣讀了“鯊魚保護倡議書”,號召全社會都要從觀念上和行動上樹立起對鯊魚等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愛心。
據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鯊魚項目組聯合主席Sarah Fowler女士介紹,全世界的鯊魚物種中,有三分之一正面臨滅絕的威脅,或者正在受威脅,其他近三分之一因為很少見,數量變化不清楚以及沒有足夠的信息了解它們的現狀導致缺少物種數據。剩下來的最后三分之一從目前來說還沒有受到威脅或者還不為人所知。
Sarah Fowler女士還提供了一個重要信息,漁業的捕撈加快了鯊魚數量的減少,鯊魚肉正在變成受歡迎的魚類食品,而大部分鯊魚種類是由于國際市場對于魚翅的需求而減少的。漁民在近十年的捕撈中捕獲了大部分鯊魚種類的50%-90%。鯊魚要從這種慘重的損失中恢復過來,即時在所有漁業停止的情況下也可能需要100年左右,可見形勢相當嚴峻。
我國作為海域面積遼闊的大國,鯊魚遭受到了何等程度的破壞,又做了哪些方面的保護措施,為此網易探索頻道詢問了農業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李彥亮副主任。李彥亮副主任表示,我國并沒有專業的鯊魚捕撈隊伍,對鯊魚的捕撈一般為漁民的混捕,由于整體捕撈強度的加大,所以造成魚類整體數量的下降,還有就是國內市場對鯊魚產品的需求量大。對于鯊魚的保護,我國有一項在世界上都是很龐大的工程,就是2-3個月的休漁制度,10萬艘漁船,110萬的漁民都會靠岸歇業。同時還有對漁民的轉產、轉業的系統調度工程。
我國著名籃球明星姚明曾經在“護鯊行動,從我做起”的活動中公開表示以后絕對不會再吃魚翅,隨即遭到諸多海產品商的聯名指責,可見護鯊行動所面臨的阻力不小。環境保護與傳統觀念的沖突,護鯊與商業利益的對立,作為比人類出現還早且已經存在于地球4億年的鯊魚,它們的命運究竟掌握在誰的手中?
野生救援協會主席Steve Trent
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鯊魚項目組聯合主席Sarah Fowler
農業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李彥亮副主任
來源: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