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中國科學院可可西里科考隊在卓乃湖周邊科考。卓乃湖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藏羚羊的集中產羔地。每年6、7月,成千上萬的雌藏羚羊來此產下它們的下一代,之后再回到各自的棲息地,年復一年,周而復始。
藏羚羊為什么要進行長距離的遷徙?其遷徙路線和遷徙方式是怎樣的?研究藏羚羊生活和遷徙多年的科考隊員、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蘇建平博士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蘇建平說,藏羚羊的遷徙,并不像以前人們所認為的是沿著單一方向進行,而是以主要產羔地為中心,呈輻射狀形式遷徙。
卓乃湖距青藏公路180公里,作為藏羚羊在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的集中產羔地,來此產羔的藏羚羊的遷徙路線,主要來自3個方向:東南方青海曲麻萊地區的雌藏羚羊群,主要在楚瑪爾河大橋至五道梁區間跨越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西行,在卓乃湖東南湖岸產羔;部分西藏羌塘地區的羊群也來到卓乃湖南岸產羔;西北方阿爾金山地區的羊群經鯨魚湖、太陽湖到達卓乃湖西面產羔。
可可西里科考隊此次在卓乃湖周邊發現了數群藏羚羊。對此,蘇建平說,并非所有的藏羚羊都進行長距離的遷徙。雌藏羚羊在產完羔后,多遷回其棲息地。產羔地遠的,便呈現出一年一度大空間的遷徙,但對產羔地周邊的藏羚羊群來說,其遷徙距離并不大。或者說,并不是所有的藏羚羊都進行一年一度大范圍的遷徙。
蘇建平認為,食物在藏羚羊的遷徙中是關鍵因素。“有人認為安全因素是藏羚羊遷徙的主要原因,如西藏安多等地的人類活動對遷徙具有很大影響。但在我看來,這不是根本原因,因為藏羚羊并不是現在才開始遷徙,而是古已有之。”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