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后人類將沒有魚吃?最近,這則發表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的論文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科學家為什么會有如此推論?如果這是真的,人類是否會因此經歷一場災難?本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通過電子郵件采訪了拋出這一重磅炸彈的國際小組負責人加拿大生態學家鮑里斯·沃姆,了解到他們得出這一結論的究竟。
如不采取措施,到2050年,海洋野生海味將所剩無幾
沃姆教授對記者說,經過4年的分析,科學家們首次對所有現存數據進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海洋物種和生態系統、綜合歷史、實驗、漁業,觀測統計等。
通過對過去50年的數據分析,他們發現,到2003年,29%的海鮮和可食用魚類已經滅絕,或減少到原有數量的10%以下。而在過去的1000年里,海岸周圍水域的海洋生物已經有38%滅絕。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2050年海里所有的野生海味將損耗90%以上,也就是都將減少到原有數量的10%以下。到那時,人類將無法再打撈到海鮮,想吃只能自己去養了。
過度捕撈使魚類棲息地遭破壞,魚類消失將威脅人類生存
對于目前出現的這種嚴峻情況,科學家將原因歸納為人類的過度捕撈、污染,以及魚類棲息地的破壞。沃姆教授說:“在對12個沿海地區的數據分析發現,人類捕撈活動已經使這些地區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消耗掉了50%,但是海洋自身恢復只有14%。”
這些地區具有繁殖能力的可食用魚類減少了33%;可供魚類幼苗生長的棲息地,比如貝殼、海草床、沼澤濕地等都減少了69%;而可以過濾海水、保持海水潔凈的浮游植物、海生植物、沼澤也減少了63%。同時,不斷出現的卻是有害藻類、魚類捕撈和氧氣的減少。
沃姆教授說:“由于物種多樣性遭到破壞,海洋生態系統變得不穩定,提供食物、保持水質、數量恢復的能力都會被削弱。而事實上,這些都是鳥類和哺乳動物賴以生存的要素。依靠魚類生存的鳥類,將因為魚類的迅速減少而受到致命的影響,海洋生態鏈的損害將直接導致陸地,以及全球生態鏈的不穩定。這些都最終導致人類的生存。”
研究者呼吁減少過度捕撈,研究結論被認為過于極端
沃姆和他領導的國際小組的這一說法最近遭到相關國際機構及部分國家的質疑。雖然沃姆等人使用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進行分析,但是還是被糧農組織的漁業資源部門指為這種說法“靠不住”。他認為,《科學》雜志上這個可怕的預言的統計方法有問題。另一位官員喬治·科爾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這樣的后果當然是非常危險的,但這也是人們不計后果的行為才能導致。”而韓國海洋水產部表態更加直白:《科學》雜志公布的報告結論“太極端”。
對于這些反對的聲音,沃姆教授做出了相應的回應:“我們所做的并不是什么預言,而是對現有數據分析的結果。我想,即使是反對者,也絕對不會反對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我們做這樣的調查并不是想嚇唬人們,而是希望用有力的數據警示人們,控制目前的漁業發展。現在采取措施一切都不晚,海洋有強大的自我恢復能力,但我們要給它提供充足的空間。”
來源:慧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