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是我國濕地的重要分布區,但目前卻面臨著濕地面積大幅度萎縮、功能退化的威脅。
黑龍江三江平原濕地(資料圖)
東北地區濕地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下游平原、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區等。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東北地區有關水土資源配置、生態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戰略問題研究”報告顯示,東北地區沼澤濕地面積已由上世紀50年代的11.4萬平方公里減少到6.57萬平方公里,減少了42.4%。嫩江下游濕地包括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扎龍、向海和莫莫格濕地,都不同程度萎縮和富營養化。三江平原的濕地面積由建國初期的5.35萬平方公里減少到1.3萬平方公里。遼東灣河口濕地也呈嚴重退化趨勢。
中國工程院有關專家指出,造成東北濕地面積大幅度萎縮退化的因素中,人為因素占主導,主要是直接開墾濕地,并抽取地下水灌溉,使周邊濕地萎縮退化。在西部地區,由于一些水利工程的蓄水、引水,下游來水量減少,甚至河流斷流,使濕地失去水源補給而萎縮。自然因素主要是1998年松嫩大水后,東北地區連續6年干旱,水資源偏少。
大興安嶺濕地(資料圖)
專家建議,為了拯救瀕危中的濕地,應禁止開墾天然濕地,對不合理的開荒實行退耕還濕。應建立濕地生態用水的保障機制,合理進行濕地補水、配水,如對分布相對集中、水深較大的扎龍、連環湖濕地可采取集中調水,對地處半干旱區、周邊沙化嚴重、分布廣泛的濕地如霍林河下游,應合理調整上游水庫的攔洪,保證一定量的洪水下泄等。同時,在濕地保護的前提下,應合理利用濕地資源,增強濕地的經濟活力。對于天然濕地,可進行蘆葦高產培育、魚蟹養殖、經濟植物的合理采集與加工、發展濕地生態旅游等。此外應建立和完善濕地保護的管理體制,完善濕地保護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濕地保護投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