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清晨7點,上海復興島碼頭,兩艘“2006年長江淡水豚類考察”科考船拔錨起航,駛離這順流而下的最后一站,回程武漢。
這次中國10年來規模最大的長江淡水豚類考察于上月6日啟動,旨在找尋長江孕育的兩種淡水哺乳動物:江豚及最瀕危哺乳動物白鱀豚。整整26天過去了,從武漢到宜昌,再從宜昌一路向東到上海,攜帶全球最先進豚類觀測設備的六國近40名科學家,細細查遍了這千百年來豚類生存的1700公里的長江中下游,而白鱀豚觀測個數仍然為零。
今天,距預計的考察結束還剩一周,返程途中,還有望找到這最后的白鱀豚嗎?
江豚,失落中的安慰
一條白色橫幅風中抖動,上書中英文的“2006年長江淡水豚類考察”,其左上方,船身上四個大字醒目:“科考一號”。就是這條長25米的機船,與泊在它身后的“洪湖號”一道,載著此次考察的中、英、美、德、日及瑞士的六國科學家,上周五抵泊復興島碼頭。
“船每天保持一小時15公里的速度,從早上7時到傍晚5時對江面進行觀測,基本是天亮出發日落而息,船停后晚飯、開一小時半的例會,10時半準時熄燈?!迸c記者保持多日短信聯系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王克雄說。
發現白鱀豚了嗎?王克雄說:“科考隊行至上海羅涇鎮附近水域時,發現了兩頭并行的成年江豚?!边@對一路沒觀測到白鱀豚的科考隊員來說,失落中也算是個安慰。
觀測到這兩頭江豚的水生所研究生張新橋說:“再往下一點,就是長江的入海口。因此,那里是能觀測到白鱀豚和江豚的最后底線。”
隨張新橋登上甲板最高層的觀察臺所在,記者試舉起被釘在一根一米左右長木棍上的望遠鏡觀察,頓覺風太大難以凝神。張新橋說,舉木棍觀察是為了省力,不用高舉手肘?!?名主觀察員站在甲板最前方,用7倍的望遠鏡各負責左中右方向水面,中間的觀察員還負責記錄。每半小時換位,一個半小時一班,休息一個半小時后再接著聚焦?!痹?位主觀察員的身后,架著的是昵稱“大眼睛”的25倍高級炮筒望遠鏡,能看清六七公里外,由兩名觀察者輪流操作。
王克雄介紹:兩艘船都有這樣獨立的觀察系統,力求將干擾科學準確性的人為因素降到最低?!翱疾爝x在11月開始,是考慮到此時正是長江的枯水期,此時的豚類集中在較窄的河道,考察精確度與可信度大大增強?!?/FONT>
船艙一層,還有全球最先進的聲學監測設備,可實時監聽豚類的低頻哨叫聲和記錄高頻聲吶?!懊總€船上的聲學組有4人。這套設備的監測范圍是方圓300米內,其中高頻聲吶還能自動通過濾波器與環境噪音區分后存入電腦?!标爢T李松海說。
即使是這樣的投入與努力,當船行至復興島碼頭、總航程已過2/3時,“發現白鱀豚”仍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疑似”白鱀豚的破滅
這一路,陰雨多,霧大風多。疲憊之中,突然有了白鱀豚的“疑似”現身。
首先觀測到的,是這次科考的首席科學家、來自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的皮特曼。這位全世界著名的鯨類觀察專家,已至少觀測過全球85種鯨類中的80種,而白鱀豚恰是他未觀測過的5種鯨類空白之一。
“28日上午9時多,我用‘大眼睛’看到了一公里外游動的白色物體,背部有類似尾鰭的拱起物,憑經驗,我能確定它不是江豚或其他魚類,有點像白鱀豚?!?/FONT>
當時,皮特曼所在的“科考一號”正駛至南京二橋附近?!按磕习逗叫?,皮特曼說他在北面發現像白鱀豚的物體,我們當即決定掉頭,并動員全體觀測人員一起上甲板觀測。”王克雄回憶。
兩分鐘內,“科考一號”即回發現地??膳腔擦?分多鐘后,“白鱀豚”再沒露面,聲學監測設備也無異常動靜?!鞍作D豚不到一分鐘就需浮出水面呼吸,并且只在受驚時才游出一小時60公里的速度,平時也就10公里左右,所以不可能那么快游走?!蓖蹩诵壅f,“后來,皮特曼不無遺憾地說了句,繼續前進吧。”
而此前,負責聲學監測的王克雄在江西湖口水域,也曾通過耳機監聽到極似白鱀豚的叫聲,但后來經過分析,判定是一種機器的水下噪音。
希望,就這樣一次次破滅。
如果找不到白鱀豚
還有一個星期的找尋時間。如果回程中萬幸找到白鱀豚,下一步將考慮“遷地保護”,等明年春暖花開時,將白鱀豚安全捕撈至自然的保護區內,那里能使它們的生命得以延續。
但找不到白鱀豚呢?“那也不能證明白鱀豚滅絕。再嚴密的科考也不能排除漏網可能,如晚上考察停止時就可能錯過觀察到白鱀豚的機會?!贝舜慰疾炜傌撠熑恕⑺彼L王丁言語肯定,但在他為考察所制作的幻燈片中,卻擬了這樣的大標題:“TheLastChancetoSeetheBaiji(尋找白鱀豚最后的機會)?”
而皮特曼說,如果這次相對更專業的考察都沒有看到白鱀豚,那以后,就沒有必要再來長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