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人類的天敵——蝗蟲,其實至今都遠未在地球上滅絕。特別在非洲,這些年來蝗蟲尤為猖獗。上世紀中葉,阿爾及利亞曾出現過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蝗災,一共200億只蝗蟲組成的蝗群猶如一片會飛的烏云,密密麻麻地覆蓋住400平方公里的田野,每天吞食的食物數以萬噸計!
密密麻麻 猶如烏云
蝗蟲的求食本領大得令人吃驚:它們不僅吃農作物,而且在找不到農作物時也會吃羊身上的毛、稻草屋頂,甚至沾過手汗的農具的木質手柄,如果連這些東西也吃不到了,它們便很快作出內部分化,專吃弱小同類,其貪婪殘忍由此可見一斑。
蝗蟲還有著令人不可思議的求生欲。當蝗群在廣闊的水面(如湖面、海面)上作長途飛行時,體力不支者便紛紛落水斃命,而體力稍好者卻占了便宜——它們竟然心安理得地停在千百萬同類的浮尸上歇息,其情其景何等殘酷慘烈!
蝗蟲生命力之強勁使人類自愧弗如。它們能在60攝氏度高溫的石板上安安穩穩地待上整整一天,也能在被厚雪埋上幾天后再度振翅遠飛。它們的軀殼還特別堅硬,即使飛行時碰上了以時速100公里行駛的汽車的擋風玻璃,也可安然無恙。
說它們“食量如牛”并不夸張:每頓可吃掉相當于自己體重的食物。它們的消化速度可隨意調節:快起來飽餐后30分鐘內即可全數消化;而在食物匱乏之時,又可故意地“細水長流”,消化過程可延長達4天之久。
蝗蟲也是最富活力的昆蟲。美國科學家曾發現,一群蝗蟲竟在海拔2400米的高空和一架飛機一起飛行。至于它們為何能飛得如此之高,至今仍難以作出合理解釋。此外,盡管在人們心目中,小小蝗蟲不可能如同強壯的候鳥越洋遠飛,但科學家也曾測到:一群非洲蝗蟲曾從非洲西海岸飛到了加勒比海,5天之內竟然飛越了5600公里。前不久在地中海西西里島附近的海域,意大利科學家也發現了漂浮在海面上的數不清的蝗蟲尸體。據此科學家們認為,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如食物嚴重匱乏或被其他動物追殺),它們也有可能會像鳥類那樣飛越大海,到生活環境較為理想的異域求生。
有趣的是,人類吃蝗蟲的歷史可能跟人類文明史一樣悠久。在埃及薩克拉村挖掘出的4400多年的古墓墓碑上,就刻有“人吃蝗蟲”的圖案。《圣經》上也留有吃蝗蟲的記載,而公元前8世紀的阿拉伯壁畫上,則常常可以看到兵士大吃“蝗蟲串”的場面:這種“蝗蟲串”與今天的羊肉串十分相似。據說阿拉伯人認為蝗蟲不但美味,而且食后可增加耐力、提升士氣。不過,大多數歐洲美食家雖然知道蝗蟲可食用,但仍不屑一顧。莎士比亞的《奧賽羅》一劇中,奧賽羅還曾把某種難吃的食品比喻作“臭烘烘的蝗蟲肉”。事實上,盡管歐洲人也崇尚標新立異,但食蝗蟲者至今仍少之又少。倒是大洋彼岸的美國人思想更為解放,近來“蝗蟲美食家”與年俱增——他們在大享口福的同時,還科學又形象地把蝗蟲比喻為“飛翔的蛋白質”。
來源:慧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