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越是努力地傾聽動物的聲音,反而越容易忽視它們之間的對話。以蝴蝶魚為例,這種色彩鮮艷、巴掌大小的珊瑚礁住客,以單配偶制(一夫一妻)成雙成對地群居在一起,領地意識強烈。最近,在美國聲學學會和日本聲學學會聯合會議上發布的研究報告聲稱,這些蝴蝶魚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聲音來交流。研究人員稱,這種魚可能進化出獨特的解剖學結構,以增強它們對聲音的應用。
其實所有魚都有內耳(跟我們人類的內耳一樣,也擔負著傾聽聲音和維持身體平衡的任務),它們充滿氣的魚鰾對聲波很敏感,側線能感應周遭水域的異動(側線是一條伸展于軀干和尾部的縱行管道,它和布滿頭部的分支構成側線器官,能感知低頻率的振動,從而判斷水流方向和壓力辯護,以及周圍生物的活動情況等等)。這三種結構對魚的聽覺都有幫助。聲音的振動通常能夠通過骨頭傳到內耳,也可以通過魚鰾或側線傳送到內耳,但不是所有魚都具備這三種結構(比如鯊魚就沒有魚鰾),也不是所有魚的魚鰾、側線和內耳之間都有聯系。多年以前人們就已發現,蝴蝶魚中只有一種的側線和內耳有聯系。科學家們推測蝴蝶魚的解剖學結構跟探測聲音有關,但沒人知道聽覺在蝴蝶魚的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美國夏威夷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Tim Tricas和他的同事們潛到夏威夷的一片珊瑚礁,鎖定研究幾對成熟的白虎紋蝶魚(學名是Chaetodon multicinctus),觀察它們在各自領地中的生活。研究人員把一對蝴蝶魚困在玻璃瓶子里,放到另外一對蝴蝶魚的領地之內,擱置了40分鐘以上。在攝像頭和水下傳聲器的幫助下,研究人員發現,守衛領地的一對做出了一些能夠發聲的快速動作,比如拍打、立起它們的雙鰭,“躍起”轉身等,向侵入者發出攻擊信號。相對地,瓶中的蝴蝶魚則再三重復著低低的咕嚕聲。不過,只有成雙成對的魚才會如此低聲咕嚕,單身的蝴蝶魚則不會“自言自語”,所以Tricas推斷咕嚕聲可能是一方在向它的配偶表達不安的心情。
在另一項試驗中,研究人員向幾對蝴蝶魚的魚鰾內注射了少量凡士林,阻礙聲波通過魚鰾傳播到內耳和側線。經過處理的蝴蝶魚游動時與伴侶靠得很近,比沒處理過的近得多,可見,它們感知彼此聲音的能力受到了影響。Tricas補充說,考慮到蝴蝶魚非比尋常的社會性,它們有可能為了加強溝通,而進化出獨特的結構聯系。
美國羅德島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Jacqueline Webb指出,盡管研究小組已經研究這種魚群多年,但發聲和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一直沒有受到重視。這個發現提醒我們“在研究珊瑚礁生物群落的過程中,有必要考慮到多種因素:不僅僅研究動物種群的行為和生態,還要考慮到人類制造的噪聲日益增強,對水下環境有什么影響。”
來源:《環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