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志第一次用關于中國古生物復原圖作為封面,圖為遠古翔獸的復原圖。
哺乳動物“翔獸”化石在內蒙古被發現,將改變生物教科書
2006年12月14日星期四
本報上海14日消息根據5100萬年前的化石,人們一直認為,蝙蝠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飛行哺乳動物。然而,這種觀點今天將被改寫。昨天,記者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通過實地考證和研究,科學家們在內蒙古寧城地區中生代地層中,發現了一件幾乎完整的哺乳動物化石—————翔獸。它的照片,將被刊登在今天出版的《自然》(《Nature》)雜志封面上。類似飛鼠喜歡棲樹而居
這個封面明星究竟長啥樣?專家們解釋,由于化石只包括動物身體較硬的部分,如骨骼、牙齒等,而哺乳動物的一些重要特征,如毛皮等并不能變為化石,因此,必須從骨骼上另找研究線索。
由5名專家共同撰寫的《中國東北地區中生代一滑翔的哺乳動物》封面文章中這樣描述:這個小家伙體長12-14厘米,大小與小型飛鼠相當,有一根長長的尾巴。根據發現的化石推測,它體重約70克,比一個普通雞蛋略微重些,并且全身覆有毛發。它具有特化的牙齒結構,可以幫助其撕碎食物。另外,從骨骼特征上初步判斷,這個小家伙比較喜歡在樹上呆著,屬于樹棲類動物?;枘芰姴荒芸罩胁妒?
據介紹,年代遠久的化石可能由于種種原因被不同程度的損壞。幸運的是,這個中生代的化石在被發現時,保存得可以說幾乎很完整。該化石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保存了精美的翼膜,并由四肢和尾巴支撐。
與嬌小的身體相比,翼膜張開后面積較大,甚至可以包住整個身體。因此專家們推測,它不僅爬樹本領高,很可能具有較強的滑翔能力。它們還進一步推測,與現在的滑翔動物一樣,這個小家伙也可能是夜間活動的,但不能像蝙蝠一樣在空中捕捉獵物??茖W家們決定把這個滑翔的哺乳動物,命名為“遠古翔獸”。
可能與恐龍同一時代
在遙遠的古代,除了鳥類外,恐龍家族的近親—————翼龍也會飛翔,但它們都不是哺乳動物。長期以來,最早的記錄是大約5100萬年前的蝙蝠化石。然而,根據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證實,至少在1.25億年前,能夠在空中飛行的哺乳動物就已經在地球上出現了。并且從時間表上看,這個歷史應該至少推前7000萬年。
根據現有資料表明,蝙蝠出現時恐龍和翼龍都基本滅絕,因此翔獸不僅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并且也是迄今唯一的與恐龍同時代的飛行哺乳動物。
這組化石是在今年被發現的,而翔獸的出現,將改變如今教科書上哺乳動物的分類結構。
哺乳動物飛行的歷史被推前了至少7千萬年
中國古生物學家的一項新發現今天登上了英國《自然》雜志的封面,文章介紹了1.25億年前會飛的哺乳動物,這被認為是迄今發現最早的飛行哺乳動物。
這件新的中生代哺乳動物,證明至少在1.25億年前,繼翼龍和鳥類之后,哺乳動物首次飛向藍天。今天出版的《自然》雜志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孟津與該所胡耀明、王元青、汪筱林和李傳夔發表了題為“中國東北地區中生代一滑翔的哺乳動物”的封面文章,報道了發現于內蒙古寧城地區中生代地層中的一件幾乎完整的哺乳動物化石。它是已知最早的會飛的哺乳動物,也是迄今唯一的與恐龍同時代的飛行哺乳動物。這一發現將飛行哺乳動物的歷史推前了至少7千萬年,此前最早的記錄是大約5100萬年前的蝙蝠化石。
新發現的化石被命名為遠古翔獸,體長12-14厘米,估計體重約70克,大小與小型飛鼠相當。翔獸具有特化的牙齒結構,骨骼特征顯示它是一類樹棲動物。翔獸化石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保存精美的翼膜,并由四肢和尾巴支撐。這種動物的全身覆有毛發。雖然翔獸與現生的飛鼠、鼯鼠和袋鼯等滑翔動物沒有直接的親緣關系,但在四肢伸長和具有翼膜等特征上卻很相似。
與嬌小的身體相比,翔獸的翼膜較大,很可能具有較強的滑翔能力。與現生滑翔動物一樣,它也可能是夜間活動的,但不能像蝙蝠一樣在空中捕捉獵物。
翔獸代表了一類前所未知的滅絕的哺乳動物類型,被歸入新建立的翔獸目。它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中生代哺乳動物在形態、系統發育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分異,要遠遠超出人們以往的認識。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是《自然》雜志第一次用關于中國古生物復原圖作為封面,以往都是用化石照片作封面。更可貴的是,這張復原圖是由中國人自己繪制的,這在一定程度上結束了外國畫師壟斷中國古生物題材復原圖制作的歷史。
來源: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