猞猁外形似貓,擅長爬樹,攀巖
美麗母獅難覓如意郎君,不向“包辦婚姻”低頭
妞子是八達嶺野生動物園的一只美麗的母獅子,如今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了。妞子的性格很驕傲,平時都是獨來獨往,對身邊路過的雄獅看也不看一眼。但是到了發情的季節,妞子的行為卻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每天她的活動范圍都會比平時大很多,可是吃的食物卻很少。有時候,她會沒有目的地來回跑動,甚至會煩躁地吼叫,遇到雄獅時也會比以往表現得殷勤友好,有時候還會躺在地上打滾。
為了給妞子找個合適的“伴侶”,飼養員特意引導妞子在幾頭雄獅中進行選擇。經過認真的挑選,一只健壯威武的雄獅成為妞子心目中的“如意郎君”。可是這下麻煩事卻來了,妞子選擇的這頭雄獅和她有血緣關系,如果讓它們進行交配,將來生下的小獅子極有可能夭折或者天生就是畸形。
沒有辦法,飼養員只能把妞子和她的“心上人”隔離開,不讓它們見面。而把另一頭雄獅和妞子關在一起。可是,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了,一直到獅子的發情季節過去,妞子也沒能看上這頭雄獅。
野生動物園總工程師東北林業大學客座教授劉昕晨說,貓科動物一般都有很強的擇偶性,也就是選擇性。并不是任何兩只動物在繁殖季節一只找一只,就可以完成交配。尤其是母獅,它會選擇更加健壯的雄獅進行交配,這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8年苦苦等待,小猞猁最終 “看破紅塵”
雖然妞子最終沒有向“包辦婚姻”低頭,但不管怎么說她還能從幾個異性中進行挑選。同樣在野生動物園中生活的猞猁卻已經連續8年單身了。可憐的小猞猁在這8年中一直都沒能找到合適的配偶。
前幾年,每到發情的季節,小猞猁還會表現出煩躁的情緒。但是現如今,小猞猁似乎已經“看破紅塵”了,即使在發情的季節,也表現得非常平靜,該吃的時候吃,該睡的時候睡。八達嶺野生動物世界動物管理部的負責人吳四朝說,在發情季節如果動物沒有能夠順利交配,通常會把發情期延長。但是如果還是沒能順利交配,這一年就錯過了。小猞猁已經錯過了8年,這么多年的苦苦等待,小猞猁都已經心灰意冷了,對異性已經基本上失去了興趣。
動物園遍地“單身漢”現象十分普遍
在全國各地的動物園中,動物配對難的問題都十分嚴重。據當地媒體報道,這幾天,在廣東佛山中山公園動物園里,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錢豹正處于發情期,早已成年的它卻從沒處過“對象”,在沒有母豹與自己進行交配的情況下,它只能以吼叫和跑動發泄過剩的精力和情緒,從1999年入園以來,它已經寂寞了近8年。
中山公園動物園園長、佛山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負責人王克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所有的中小型動物園都會要求動物們具有吸引眼球的華麗外表。而動物界里色彩斑斕的往往是雄性,這使得在引進動物時往往偏向引進雄性。同時,中小型動物園占地少、資本小,引進動物特別是大型珍稀類動物時,一般都是單個引進,“遍地單身漢”現象就成為必然。
動物越珍稀,配偶越難找
在動物園中,越是珍稀的動物,越難找到合適的配偶。這是因為珍稀的野生動物不僅在國內,有些在世界范圍內的數量都非常稀少。這里還包括一些已經過了繁殖期和患有疾病的個體。因此能為它們順利配對是非常困難的,這個現象對于世界各地的動物園來說都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
“我們這里就有一公四母5只馬來熊。”吳四朝說:“這只公的馬來熊已經步入老年,繁殖能力很差了。現在想要讓4只母熊在發情季節成功配對就要到別的地方去尋找公熊。可是我國北方還沒有別的動物園有馬來熊,只有南方個別的動物園有。把熊送到那里去,不光路途遙遠,容易發生意外,這些熊到了南方,由于氣候和溫度的不適應也很難順利配對。甚至有些動物即使配對成功也有可能長期不交配而無法繁育后代。”
工作人員國內外全面出擊,為動物牽線搭橋
事實上,眼看著動物們紛紛“孤獨終老”,動物園的工作人員也不忍心,為了能讓這些動物有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全國各地野生動物保護者和動物園的工作人員都在想各種辦法解決動物配對難的問題。
北京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通常采取和其他動物園交換動物或者共同搞科研項目的時候為動物們“牽線拉橋”。吳四朝說,各地動物園都會想各種辦法互通有無,有時甚至還把自己的動物送到國外去,促成一場“跨國婚姻”。比如國外動物園飼養的大熊貓,遇到這種情況,他們都會回來求助,跟國內熊貓配對。
但是,這樣的方法畢竟是一件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工作。動物園的繁殖也決不是把公母放到一起那么簡單,有一些動物,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很容易繁殖,而另一些卻非常困難,如鴛鴦需要在樹洞中才能產卵,火烈鳥需要一定數量的種群規模才能發情,長臂猿需要有攀援條件等。對于在動物園里出生的高等社群動物,由于沒有學習榜樣,雄性可能不會配種,雌性可能不會哺育幼兒。
采用新的繁殖技術,提高動物的繁殖率
為了提高一些瀕危物種的繁殖率,現在動物園會采用一些新的繁殖技術。比如,利用胚胎移植技術,在實驗室中讓精子和卵子結合,形成胚胎,再把胚胎移植到義母動物的體內,在那里發育并最后分娩。這種技術可以不用運輸活體動物就可以為種群引入新的血統,只需把另一只雄性動物的精液運來即可。對于那些種群中僅有少數雌性可以懷孕的物種來說,這種方法再適合不過。1984年,美國 Louiville動物園一只名叫Kelly的馬生下了一只斑馬,就是繁殖學家把胚胎移植技術成功地運用到了野生動物身上。
此外,就是利用無性繁殖技術克隆了。理論上只要有一個體細胞就夠了,但克隆只是復制,無法增加遺傳多樣性,但可以有效保存原有的遺傳物質。
吳四朝告訴記者,在這些方法中有些技術還很不成熟,有些目前還只是理論上的方法。比如冷凍精液的方法在家禽飼養中運用得比較普遍,但是對于大型猛獸來說這樣的方法實施起來有很大的難度,首先這樣方法操作起來就很危險,通常工作人員都要隔著防護網進行操作。其次,精液經過冷凍后質量就會下降,注射到動物體內后很難受孕成功。所以不管現代技術有多先進,保存現有的野外種群最重要。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