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豹有很多亞種,豎琴海豹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因其背部有一塊巨大馬蹄形黑色斑紋,形狀似豎琴而得名。豎琴海豹背部通常為灰藍色或淺灰色,頭部為棕黑色或黑色。成年母海豹背部的黑色斑紋不明顯或呈斑點狀。幼年海豹在出生到1個半星期有柔軟而卷曲的白色皮毛。
豎琴海豹按地域分為三個種群,分別位于大西洋西北、白海和北冰洋。其中生長在大西洋西北的豎琴海豹數量最多。通常,豎琴海豹在圣勞倫斯海灣和新大陸海岸線一帶產崽。在每年的四月份,海豹全向北遷徒到格林蘭附近和北冰洋東部的島嶼中過夏。接著在每年的九月份會往南遷徒過冬。
豎琴海豹一般可活到40歲以上,性成熟是在6歲左右。海豹家族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并具有良好的繁殖能力,一只母海豹一生大約可以產20只幼海豹。
對海豹的捕殺開始于16世紀,最早人們主要用獲取的海豹油做潤滑油、燃料,在17-18世紀期間,豎琴海豹為歐洲人提供了數百萬桶的燈油和潤滑劑。此外,海豹皮還可以制成十分高檔的皮具。而將海豹油用于保健品和藥品則是近二三十年的事。由于海豹良好的經濟價值,而早期政府又缺乏對海豹捕殺的管理,因此到了20世紀中期,過度的捕殺導致豎琴海豹數量急劇減少,這種狀況引起加拿大政府的重視并開始制定配額以減少對海豹的捕殺。1987年加拿大政府曾一度禁止獵殺海豹,但由于海豹較強的繁殖能力,禁止捕殺海豹幾年后其種群數量又開始有了大規模增長,其中生長在大西洋西北的豎琴海豹的種群多達130萬只,每年增長的數量達到近20萬只。由于海豹數量的大量增加消耗了太多的魚類,對生態平衡造成了破壞,并且威脅到漁民的生計。鑒于民眾的訴求,加拿大政府采取避孕的人道策略對海豹實行計劃生育,但并不成功。海豹的大量繁殖仍然威脅著當地的生態平衡和漁民的生計。
時至一九九四年,在與世界綠色和平組織充分協商后,加拿大政府開始批準有計劃地捕殺部分豎琴海豹,由世界綠色和平組織及加拿大的專家,每年對生活在北極圈內的豎琴海豹進行科學而嚴謹的調查、研究,制定當年適當的捕殺數額,同時由加拿大漁業部門對此配額進行嚴格的管理,并在加拿大的紐芬蘭建立了世界上唯一合法的海豹油加工基地。適當的捕殺部分海豹,不僅可以避免海豹的過度繁殖有利于生態平衡,也可以滿足人們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需要,同時也有利于當地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是一舉三得的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