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龍,全長15米,高約6米,不過是個“傻大個”,在生物史上最終沒有贏過哺乳動物,現在只留下化石。
長頸犀形獸是地球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陸上哺乳動物,成年雄性的肩寬可以達到4.5米,盡管這樣,也還是遠小于恐龍。
霸王龍向一只身長33米的超龍猛撲了過去,為了地盤,一場兩億年前的爭奪戰在遠古森林中上演。超龍不耐煩地用尾巴將不自量力的挑戰者甩得老遠。灌木叢中,一個老鼠似的小東西被眼前的戰爭嚇得瑟瑟發抖。超龍俯下身,仔細瞅了瞅這個小家伙,不屑地走開了。
日本NHK電視臺2006年制作的系列紀錄片《進化的魔法:恐龍vs哺乳動物》用大量的電腦動畫還原了遠古時代的場景,片中那個在恐龍時代艱難生存的小東西是今天所有哺乳動物的祖先。它出現的時候,正是爬行類動物主宰地球、恐龍家族崛起的中生代。巨大的身軀讓恐龍在與其他物種競爭時占盡優勢,也為它們日后的滅亡埋下了禍根。哺乳動物身形弱小,看似勢微,卻轉為進化的動力,繁衍至今,成為恐龍之后地球上的主宰者。
恐龍生活的時代,地球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現在的5倍,植物生長茂盛,卻營養不足。恐龍為了滿足龐大身軀的需要拼命進食,吃,成了恐龍這個龐然大物一天中的主要活動。影片中,一只超龍每天最少要吃掉半噸樹葉,可以說,它一天除了吃不干別的。這樣的食量,需要一個龐大的消化系統來支持,加上沒有天敵,恐龍逐漸“發福”為天下無雙的龐然大物。
當時,哺乳動物的祖先只有十幾厘米,身形像今天的老鼠,以小昆蟲和植物為食。1927年,美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喬治·辛普森在美國西部發現了它的化石,并將其命名為Laolestes。“這種化石在世界其他地方后來都有發現。”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鄧濤告訴記者,“在中國云南,甚至發現了更小更古老的哺乳動物化石——吳氏巨顱獸,就像一個曲別針那么大。”
一般情況下,身形的大小影響著一個物種的壽命。身體較大的動物,新陳代謝的速度慢于身形較小的動物,而動物一生新陳代謝的總量,如心跳數量等指數大致是相當的,這就導致了大動物壽命比小動物長。另外,“身形大的動物,達到成熟狀態所需要耗費的營養多,時間長。”鄧濤說,“這也是它們壽命相對更長的原因之一。”
在中生代,一只超龍有可能活100年到200年之久,而Laolestes的壽命則可能只有幾個月。短命、弱小,盡管讓它們的生命之旅充滿艱辛,卻也給予了這種哺乳動物意想不到的優勢。
為了減少被天敵吃掉的危險,Laolestes會選擇晝伏夜出。它的眼睛在黑夜里逐漸變得敏銳,更重要的是,為了捕捉風吹草動的細微信號,它的聽覺系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下頜部分的錘骨和砧骨,連同鐙骨一起構成中耳。三塊骨頭不僅可以有效地放大音效,還能聽到頻率更高的聲音。相比之下,恐龍等爬行動物的耳朵構造就簡單多了。
短促的生命周期使Laolestes更新換代的能力遠遠超過了恐龍,Laolestes的優秀基因因此不斷地重新排列組合,劣勢基因被淘汰,求生必備的視覺聽覺能力根據環境的變化不斷完善,在大自然物競天擇的規律中,緩慢但有效地發揮著作用,演化出適應不同環境的哺乳動物——這一切,都發生在恐龍無憂無慮生活的年代。
“這種進步的代價是無數Laolestes的性命。”《進化的魔法:恐龍vs哺乳動物》告訴觀眾,不過這個代價,換回的卻不止是物種的進步,而是在災難來臨、環境突變時的強大生存能力。小行星在中生代末期撞擊地球,或許導致了部分恐龍的死亡,但真正殺死恐龍的,卻是它們過于龐大的身軀。環境突變讓恐龍無法找到足夠維持身體存活的食物,壽命過長讓它們無法迅速改變自己適應環境。1.5億年恐龍主宰地球的歷史結束了,隨之而來的是哺乳動物的黃金時代——新生代。
影片結尾處,美國一家自然博物館里,管理員檢查完儀器后熄燈離開了,一只小老鼠從洞里鉆出來,好奇地打量著眼前的龐然大物——一個剛剛出土的恐龍化石,或許它就是影片開頭那只曾經對小老鼠的祖先不屑一顧的超龍?這個Laolestes的孫子的孫子的孫子……眼里閃爍著光芒。
來源: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