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溫逐步上升、極端天氣變化加劇等現象,可能與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效應氣體有關。中山大學教授陳鎮東在國科會支持下,今天發表「東南亞陸地及海洋的碳循環研究」。
陳鎮東表示,河流也會排放二氧化碳到空中,而且全世界約40%的河流上有水庫,當河水蓄積在水庫中,深水內缺乏氧氣,有機質就會分解出甲烷、以及氧化亞氮等氣體。
陳鎮東說,以研究看來,水力發電絕非干凈的能源,溫室氣體排放量甚至比火力發電廠還高,因此,未來不應該以發電為由,繼續興建水庫。同時以三峽大壩的水庫規模,比目前東南亞所有的水庫加起來都大,因此排放出的溫室氣體量將更為驚人,可能引起更嚴重的溫室效應。
陳鎮東表示,甲烷吸收太陽光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1倍,代表排放一噸的甲烷,相當于排放21噸的二氧化碳,而排放一噸的氧化亞氮,更相當于排放200噸的二氧化碳,因此會帶來更嚴重的溫室效應。
從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合作國家的研究也發現,與溫、寒帶地區相比,東南亞的50余條河川及水庫,由于有機質含量高,因此都釋放更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亞氮到空氣中。
而以臺灣的20個水庫,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超過想像,二氧化碳含量的濃度,約在2000-4000ppm間,比起正常空氣、水表中的375ppm,高出六到十倍,翡翠水庫更高達8000ppm。
來源:天益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