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古生物的研究結果,金絲猴早在300多萬年前的中更新世就已經存在,曾經在四川萬縣鹽井溝、貴州桐梓巖灰洞,湖南慈利,以及廣西各山洞堆積中找到它們的化石。在我國的古籍中,有關金絲猴的記載也很多。從各種古籍中的記載來分析,歷史時期金絲猴分布的地區包括位于渭河、漢水和嘉陵江上游的秦嶺、隴山地區,原來有近30個縣有分布;位于陜西南部、四川東北部和湖北西部的大巴山地,原來有6—7個縣有分布;位于湖南武陵山北側的來鳳、鶴峰和武陵山南側的桑植、大庸、慈利、石門等縣;位于廣東北部從化、龍門、博羅等縣境內的九連山、羅浮山;位于四川東南部20多個縣境內的大涼山和相鄰山區。整個地域跨渭河、長江、珠江、瀾滄江等流域。
目前我國金絲猴在野外的總數尚有20000只左右,分布在四川(理縣、南坪、青川、綿竹、安縣、北川、平武、蘆山、寶興、大邑、什邡、都江堰、瀘定、黑水、松潘、汶川、南川、天全、得榮、茂縣、紅原、若爾蓋、雷波、馬邊)、甘肅(文縣、康縣、武都、舟曲、白水江)、陜西(周至、寧陜、洋縣、石泉、太白、佛坪)和湖北(神農架)等地。
現在的分布區與歷史上的分布區相比較,已經大大地縮小了,分布的省(區)數從12個減少到7個,縣級單位的數目從150多個減少到只有50多個。
金絲猴原來廣泛棲息在亞熱帶地區的低山森林地帶,它是樹棲動物,其存在和發展與森林環境的好壞有著密切的關系,失去森林就會影響到它的生存。造成森林破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為了解決吃飯、住房、燒柴和用具等問題,都要以砍伐森林為代價。經過不斷砍伐森林以發展農業,尤其是由于紅薯與玉米等旱糧高產作物的推廣,使過去不能生長禾稼的山區遭到大面積的開墾,致使金絲猴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低山地帶的闊葉林逐漸向中高山地帶的針闊混交林、針葉林遷移,即從山丘地帶的普遍分布,變為向深山地區收縮,棲息地不斷消失,分布范圍越來越小,后來只能殘存在山高嶺峻,人類活動很少的地方,原來各地曾經連續成片的分布區,也由于退縮而形成了互相隔絕的情況。金絲猴分布區的變化,大體經歷了下面一些過程:首先是數量的急劇減少,接著便在一些環境條件較差的地區消失,而在另一些條件較好的地區尚有所保存,使分布區形成互相隔離的“孤島”狀,最后一些“孤島”再相繼消失。
這種局面的形成,開始于18世紀,但主要是19世紀到20世紀,目前仍在繼續。這是歷史長期發展的結果,也是“人進獸退”的一個具體表現。在18世紀之前,金絲猴分布的地區都存在著茂密的森林茂密,在秦嶺和大巴山區,就有“南山老林”和“巴山老林”。從18世紀開始,這些森林經過砍伐,不斷遭到破壞。例如在秦嶺山中,僅 屋(今周至縣)縣至洋縣一段路程砍伐林木的人就經常不下數萬,使得許多青翠的峰巒相繼變成了童山,以后許多地方的金絲猴變相繼滅絕,從甘肅秦州、陜西鳳翔府、廣東廣州府、惠州府等地區逐漸消失。到了19世紀,又從湖北西部、湖南西部、江西東部、貴州東北部、四川東南部等地區不斷退卻,是金絲猴分布區縮小幅度最大的一個時期。20世紀最大的變化,則主要是甘肅南部、陜西南部、貴州北部、四川西南部等地分布范圍的繼續縮小和廣西分布區的消失,形成今天全國僅剩下幾個小片分布區的格局。為了不再使這些金絲猴保存至今的家園遭到破壞,我國相繼建立了以保護金絲猴為主的湖北神農架、四川黃龍寺、白河、九寨溝、王朗、唐家河、蜂桶寨、陜西周至等自然保護區。
來源:北京科普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