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僅剩3只,專家稱棲息地保護是拯救瀕危物種有效方法。
今年春天,本該是前往蘇州“婚配”的“佳期”,可上海動物園那只剛被“正名”的斑鱉卻在去年底猝然死去。斑鱉去世讓人唏噓不已,有人甚至在網上自發寫下悼文,呼呼人們反思自己的行為。國內外動物保護組織表示,加強對瀕危珍稀動物的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蹊蹺
死前無征兆年齡是個謎
記得2006年9月20日,記者在上海動物園兩棲爬行館門口看到這只斑鱉時,它正悠閑地趴在水中,大大的個頭、憨憨的樣子十分有趣。可如今,這個給游客們帶去歡樂的家伙卻永遠地離開了。
“斑鱉因肝功能衰竭而死,確切年齡不明。”上海動物園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只斑鱉的歲數直到去世還是個謎,有人說它230歲,根據是“它1971年進園時200歲,現在過了30多年”;但從“來滬時僅100多斤,去世時300多斤”看來,它當時應是未成年體,去世時80-100歲可能性更大。目前,工作人員已對斑鱉內臟進行了焚燒處理,它將被制成標本展出。
據了解,斑鱉是突然死去的,并無明顯征兆。去年天冷后,它和往年一樣活動和食量減少,飼養員因此未感到異樣,直到12月16日發現它去世。
斑鱉去世后,經常有游客會問起它。有人還在網上寫下悼文,并賦予它“元公”等名稱。園方則盼望能有新的斑鱉個體被發現,因為他們積累了30多年的飼養經驗,愿意為保護這樣的珍稀動物作出努力。
誤解
斑鱉一直被認為是“黿”
斑鱉之前一直被以為是“黿”,直到2006年9月在蘇州舉行的“斑鱉保護合作交流研討會”上,國內外專家探討如何保護世上僅存的5只斑鱉,上海動物園的這只斑鱉才得以“正名”。
由于長期被人誤解,國內斑鱉研究已斷層兩三百年。有關人士介紹,根據研究結果,本計劃在今春將這只斑鱉送往蘇州“婚配”,而為了減少對它的干擾,計劃在啟程時進行DNA取樣,沒想到發生突變。
“近來南方不斷傳出消息,稱有大鱉交易記錄,可能有珍稀斑鱉。”對于這種普遍流傳于民間的說法,上海大自然昆蟲與寵物樂園副總經理張一民并不認同,“我們已經找了整整五年斑鱉,可還是沒有找到。雖然有大鱉不斷被發現,昆蟲館也養殖了一些,但它們長到一定程度就不長了。”
目前判斷斑鱉的主要依據有兩個:一看“體量”,背甲長度達到80至110厘米或以上,但昆蟲館現有個體表現并不樂觀;二看“體重”,應達到100至180公斤,可幼小的斑鱉個體和中華鱉、山瑞鱉等非常相似,因此很難區別。
據了解,由于瀕危動物斑鱉生存告急,蘇州生物學家趙肯堂老教授十多年為之奔走呼吁。
目標
尋覓野外個體任務緊迫
“去年11月份特地去上海動物園看斑鱉,沒想到這第一次,竟也成為最后一次。”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中國項目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斑鱉的突然去世讓尋找野外個體的任務變得更加緊迫。
目前首先應確定現有的4只活體斑鱉是否為一個群,了解它們的生存狀況,由于斑鱉不善動,如果出現病變,癥狀表現也不明顯;另外更重要的任務是,尋找存活的野外個體。
據介紹,本月底國內外有關專家將趕赴蘇州,為國內現有3只斑鱉的環境改造工作設計方案。待到春暖花開時,將在不傷害它們的前提下,提取活體血樣,進行DNA鑒定。專家表示,對于尋找野外個體來說,DNA鑒定是當前最為準確有效的方法,“最好是能采集到3只斑鱉的血樣,但是有難度”。
專家.保護瀕危野生動物
問:隨著現代生物科技的發展,能否利用克隆技術來保護斑鱉?
謝鐘:這還需要科學家的深入研究,目前尚未聽聞有爬行動物成功克隆的例子。
問:假設能成功克隆斑鱉,那對于物種保護有沒有意義?
謝鐘:當然有意義,因為這起碼能把物種保護下來。
問:對野生動物的保護關鍵在于棲息地的保護,是否確實如此?
謝鐘:物種存不存在,應該看野外有沒有個體,但保護棲息地確實是對野生動物保護的有效手段。
問:“異地保護”對于動物保護的功效?
謝鐘:對斑鱉、華南虎等極度瀕危的動物而言,“異地保護”很重要,起碼能把遺傳基因保留下來,等物種發展到一定數目后,再放入已恢復的原棲息地,重歸大自然。這種保護方法是可行的,成功的關鍵在于保持“基因種群的遺傳多樣性”。美國曾用這種方法成功幫助墨西哥實現了對金獅絨的保護,使這種當時極度瀕危的物種重放野外,目前已有相當的自然繁殖量。
呼吁
社會知曉率亟待提高
“上海動物園的斑鱉死得太突然,當專家趕到時,它的很多細胞已經壞死,未留下活的細胞株,因而使得確定其DNA特征就變得很困難。”中國動物園協會副秘書長謝鐘接受采訪時表示,本打算在斑鱉“啟程”蘇州“婚配”時再取樣,沒想到它卻突然死去,這更加大了斑鱉DNA采樣的難度。
謝鐘介紹,他們將通過改善目前在蘇州的3只斑鱉的生存現狀,以促進它們的繁殖;下一步將根據取樣,調動動物園、水產部門等各方力量,對各地發現的個體進行初步篩選后,由專家對其進行DNA鑒定,從而確定新的斑鱉個體。
“DNA采樣對于發現幼體、未成年體斑鱉非常關鍵。”謝鐘表示,盡管不少動物園有大鱉發現,但只有通過DNA鑒定才能最準確地鑒別究竟是否斑鱉,而目前技術上也不存在問題。
據了解,我國對于斑鱉的研究工作已經中斷了兩三百年。謝鐘因此呼吁對這種極度瀕危的物種,有關部門要加大保護力量,提高全社會對斑鱉的知曉率。
聲音
僅是一只斑鱉去世?
上海動物園斑鱉的去世讓人哀嘆不已,網上有人發文說:“……元公的逝去,讓我感到,人類對環境的無知帶著自己走向毀滅的印記!”
豈止是斑鱉,近年來瀕危野生動物消失的消息不斷:2005年12月,國外專家提出“沒有野生華南虎”的觀點;2006年12月,國內外專家利用先進儀器對白暨豚的搜尋無果。如果50年內沒有發現消息,這個物種就將宣告滅絕。
美國1973年制定了《瀕危物種法》,列舉了1880種受到威脅和瀕危的物種,并每年投入40億美元進行保護和恢復工作,然而近40年來只有5個物種經保護種群得到恢復,保護和“開發”之間形成尖銳矛盾。
英國皇家學院1980年至2004年曾利用衛星感應器獲取北極海冰原融化的數據,指出:目前全球暖化情況嚴重,人類只剩下20年時間可阻止繼續惡化,否則將不可逆轉。
我國光能專家廖永和對植物光能最新研究發現,臭氧危害持續擴大有可能使地球表層接受到的紫外線推到另一端——UV-B。原本到達地球的絕大部分紫外線是UV-A(波長為400-320納米),假設擴充到UV-B(波長為320-290納米),植物將不能結果,人類社會就可能因食物匱乏而產生饑荒。
相關知識小鏈接——斑鱉
斑鱉,即民間所謂“癩頭黿”,又稱斯氏鱉、斑黿,長期與黿混淆,直到最近才確認是不同屬的獨立物種。歷史分布于長江下游、太湖、黃浦江流域。國內已知的如今僅存蘇州西園寺2只,蘇州動物園1只。在越南北方河內、清化等地都有過記錄,但現僅在還劍湖中幸存1只。
我國北京動物園和上海動物園被確認的斑鱉來自昆明動物園,據稱上世紀七十年代得自紅河州,但兩者分別于2005年和2006年12月相繼死亡。
來源:新聞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