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傳在我國始于戰國時期,是古代的—種交通制度,其任務主要是接待各地來往官員,傳送文件、信函等,但當時主要以馬、騾、牛、驢等為交通工具,也有用鴿子的,但不可疏忽的是,犬也是其中之一。據《述異志》載:西晉大文人陸機原籍在上海松江(舊稱華亭),后赴洛陽當官時,曾帶著他的愛犬——“黃耳”。陸機久未見家信,思鄉心切,一天對犬開玩笑說:我家已經久無書信了,你能去送取嗎?未料“黃耳”聽罷,當即連連擺尾答應,陸機使把信放在竹筒內,拴于犬脖上。聰明的“黃耳”出發后,自尋路途,一路南下,歷經干辛萬苦終于將信送回老家,并也將陸機家信捎回洛陽。此后,“黃耳”事跡成為寄送家書的著名典故,它也成為良犬的代名詞。后人有詩贊道:“家信十年黃耳犬,鄉心一夜白頭烏。”
我國官方從元代(距今約700年)開始啟用犬送信,各地驛站馴養了3000多只驛犬。當時疆域遼闊,驛傳制度十分發達,這些執行“犬驛”的犬奔跑于歐亞大陸之間, 忠實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每日行程達一百多千米。
郵票既可以用于郵政,又可以被愛好者收集。作為當代社會的一大時尚,集郵已經成為郵政文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眾多的動物郵票中,有關犬的郵票品種及數量極多,很受人們的喜愛。1982年1月5日發行的“壬戌年”郵票是由中央工藝美求學院教授、著名裝飾畫家周令釗特為犬設計的郵票。這是第1輪十二生肖系列郵票中的第3枚,面值8分,印量2000萬枚,還有小本票100萬個。票面呈現的是天藍底包的襯托下,1只漂亮的犬昂首站立,它卷曲尾巴,伸出舌頭,逗人喜愛。犬身上有兩處裝飾有轉花圖案,精美的頸圈上飾有小鈴鐺。在美化小犬的同時,設計者也十分注意表現其勇猛,刻意強調線條的力度,有較強的立體效應。
1994年1月5日發行的“甲戌年”郵票,是第2輪十二生肖系列郵票中的第5、第6枚,面值20分、50分。面值20分郵票的圖案是在河北民間泥塑小犬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玩具犬造型。小犬前腿直立,后腳橫臥,側面直視,一雙烏黑的圓眼睛透著勃勃生氣,身著淺黃色上面點綴著紅藍綠色點,郵票底色為磚紅色,顯得耀目、凝重,憨態可掬的小犬躍然紙上,令人喜愛。另一枚面值50分的是篆書“狗”字和剪紙花,書法技藝流暢,剪出的連綿化枝象征春天的萌動,兩只拱衛房屋的護家犬表明人類與犬的密切關系。該票設計者為北京郵票公司的美術設計師張二苗。
前蘇聯等國家,為對人類宇宙科學研究做出了貢獻的“萊伊卡”、“小居里”等發行過郵票,1982年日本也發行了12生肖中的“狗票”。
來源:北京科普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