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小鳥天堂
“鳥的天堂”的聞名,當歸功于巴金。1933 年,巴金隨友人來廣東新會游覽,看到一棵像整座樹林般巨大繁茂的榕樹,逗引無數只小鳥的奇觀,嘆為觀止,寫下了那篇廣為流傳被選作小學課文的《鳥的天堂》。
但我一直誤以為該文的原型是在桂林。我上小學時,《鳥的天堂》尚未選入當時的課本,但在一本輾轉得到的散文選本中我卻是細細讀過的。此次來新會,方知自己不帶腦袋地讀書,由來已久。
鑒于《鳥的天堂》的知名度,在新會原址的天馬村現已被辟作旅游景點,而且名字只有一字之差:小鳥天堂。在一個細雨蒙蒙的午后,我們購得價格不菲的門票入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占地廣大的公園,但不客氣地說,這是一個俗氣的公園,與你在任何一個地方看到的公園無異,滿眼都是人工栽植的花花草草,以及大煞風景的新砌的亭臺樓閣。公園的一側有一個顯然是附會巴金文中的“鳥的天堂”,但我以為稱為“鳥的地獄”恐更為貼切。只見為數不少的鳥不知從何處被捕獲來,蜷曲在幾平方米的鐵籠里,皆病殃殃了無生氣,叫人不忍多看。不遠處還有一個荷花池,稀稀拉拉地豎著幾莖荷葉,顯出幾分落寞。
這些風景如果放在別處,倒也不無妥當,但既是小鳥天堂,當保持原生態才是,哪怕留存一點野趣也好。
我們只有去找到那個被巴金嘖嘖稱奇的小鳥天堂。像收藏家總將最好的寶貝臨到最后才肯示人一樣,“鳥的天堂”也被安排在了公園的盡頭。果然,我們向公園的縱深處走去,看到了掩映在樹叢中寫著“觀鳥處”字樣的招牌。
終于見到傳說中的那棵神奇的榕樹了,雖只是一棵,的確仿佛有無數棵綠森森的樹木覆蓋盤踞在一座小島上。也許來得不是時候,也許隔著一段距離,遠遠的我們沒有看到鳥群翔集的景象,只有零星的幾只在上空盤旋單飛。
環顧四周,天堂宛在水中央,卻顯得如此逼仄,雖有一水之隔,各種各樣的建筑,卻正以不可遏制的勢頭一步步逼向對岸,欲與“小鳥天堂”擁抱。積木似的無規則地堆在岸邊的建筑群中,我們看到了一座賓館的高大的樓脊,一所學校的校舍,遠處還有不知作何用途的樓房,也一股腦排了過來。而在我們的身旁,則是一座具有二層規模的仿古觀鳥臺,和一個坐滿了無精打采服務員的空蕩蕩的商場。
無論是外圍還是眼前的各種建筑設施,顯然都是“小鳥天堂”的衍生物,都似乎要從“小鳥天堂”“榨”出更多的效益來。我聽說當地有“榕樹效應”之說,這本來是從“小鳥天堂”獲得的啟發,當作別用,倒也有益,但如再訴諸榕樹之上,便屬殘忍了。可眼前的一切分明告訴我們,小鳥天堂中巨大的榕樹,已被當作了一棵巨型的搖錢樹了。只是這棵搖錢樹還能經得起幾番劇烈的搖晃?
天堂一水之隔近在眼前,有裝點得花花綠綠的畫舫虛位以待,我們不想趨前,也不想靠近。是怕看不到巴金筆下“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那種壯觀的場面?不知道。六十年前的巴金在此流連忘返,而此刻的我們,卻想馬上離開。
來源:天益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