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報記者 柏琳金陵晚報報道每天晚上,鳳凰西街幾戶居民都會用塑料袋裝些食物塞進對面工地的圍墻的縫隙里。原來,那里住著一只在夜里或沒有人經過時出沒的小狗。為何它不像其它小狗一樣愛和人親近呢?居民說,工地上的工人在離開時將這只狗的母親打死,而那一幕被小狗親眼目睹。
工人離開前打死母狗
居民李斌告訴記者,2年前,自該小區二期工地上的工人帶著一公一母兩只狗來到這里時,一向愛狗的他就開始關注了。見小狗一直很瘦,李斌會隔三岔五地給兩只小狗送點食物。當它們產下小狗時,李斌就和周圍的幾位好心人一起想辦法幫幼犬找到合適的人家。去年9月,母犬又產下了6只小狗,李斌再次和鄰居一起著手幫它們找人家并一直堅持給它們喂食。12月初,工期結束了。工人們準備撤場。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們臨走前帶走了公狗和5只幼犬,留下了母狗和一只黑色的幼犬。據李斌的鄰居回憶,那天他在自家陽臺上看見了這樣一幕情景,工人們收拾好所有行李后,一名工人突然掄起一根木棒朝著一旁毫無防備的母犬的頭上一陣猛擊,受驚的母犬開始嚎叫了幾聲,后來就倒在了一片血泊里。隨后,工人拖著母犬的尸體離開了。留下蜷縮在角落里,嗚嗚低鳴的小黑狗。
小狗看到人就會發抖
工人走后當晚,李斌就跑進工地去尋找小黑狗。找尋了好久,終于在一堆廢料堆里找到了瘦小的小黑狗。此時的小黑狗,低著頭不敢看人,身體一個勁地抖動著。李斌說,可能是因為小黑狗看到了自己母親被殺的過程,心理上受到了傷害,所以見到人就會表現得很害怕。為了不讓小黑狗受驚,李斌和幾位鄰居丟下準備好的食物和幾件給小黑狗御寒的舊衣服就匆匆離開了。自此以后,李斌就很少看見小黑狗的身影了。他僅能通過觀察前一日送去的食物的狀況來判斷小黑狗是否還生活在那里。后來,這塊空地上建起了一堵圍墻,除了向圍墻的縫隙里塞食物之外,李斌偶爾還會翻過圍墻去送食物,目的是想看一下小黑狗是否存在。上周日,他在偶然間發現了小黑狗,在居民的喂養下,小黑狗長得還算健壯,但看見人后還是往后退縮在墻角,渾身直抖。再后來,李斌和鄰居就再也沒有見過小黑狗。“有人說,小黑狗被人收養了。還有人說,小黑狗被警方收容了,總之,只要它還活著就好。”李斌說。
動物福利日漸被關注
南京農業大學動物醫院副院長錢存忠介紹,小黑狗親眼目睹母狗死亡過程使其精神上感到恐懼。他說,依靠人生活的動物或由人飼養管理的動物,不論是寵物、動物園的觀賞動物,還是食用的經濟動物或實驗動物,都要按照它們的生理和行為的需要,不僅要滿足它們最基本的生活條件,還應該讓它們“精神愉悅”。記者了解到,在豬牛羊等食用動物的運輸過程中有了高溫控制,對其生活空間的大小也有了規定。而對于與人類關系密切的狗,則有更嚴格的要求,主要表現在飼料的專業化、飼養管理的科學化以及實驗動物先安樂死再剖殺的規定。此外,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的獸醫專業也已經開設了關于動物福利的課程。對于一些對動物福利沒有認知的人,尤其是一些外來務工人員,錢存忠建議,在對流浪犬進行整治收容的同時,應對他們加強動物福利相關的宣傳教育。
來源: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