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向它們下了黑手 它們還會回來嗎
1月27日,本報以《千只野鴨 安居煤灰壩》為題,報道了華電淄博熱電有限公司#4灰壩由于環境改善而吸引了大批野鴨前來越冬的消息。許多市民看到報道后非常感興趣,有些市民還前往觀賞。但也有人打起了野鴨的歪主意,29日深夜,壩上傳來了陣陣鞭炮和狗吠之聲,野鴨受到驚嚇,蹤跡全無。
“29日晚上10點到11點之間,我家的狗就叫得很厲害。我以為有小偷,就趕緊出去看看。”負責看護煤灰壩的于師傅已經護壩很多年了,提起那天晚上的事,于師傅還是氣憤不已,“當時出來一看,就聽見#4灰壩那邊有鞭炮的爆炸聲,還看見有火光。我想過去看看,走到中間就沒動靜了,我也就沒再往前走。誰能想到是有人在打野鴨的歪主意?”
30日上午,于師傅帶著一些玉米到壩上給野鴨喂食,剛來到#4灰壩,就覺得情況不對。“那么安靜,跟平時一點不像。”結果他發現一只野鴨都不見了,大壩四周散落著燃放過的爆竹空殼。“遠處還能看見散落的鴨毛,壩中間的泥面上還有狗的爪印。這些人太可惡了,咋能這樣把野鴨都嚇跑了?”于師傅的家住在壩附近的村子里,距離#4灰壩不到1公里。
1月30日下午,記者再次來到華電淄博熱電有限公司#4灰壩。夕陽西下,往日野鴨歸宿時的喧鬧已經聽不到了,四周靜悄悄的,只聽得見水流的聲音。記者沿著灰壩的四周仔細查看,發現3處地方有燃放后的爆竹空殼,在壩的西北角,還有一排凌亂的爪印。
“野鴨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應該好好懲治懲治這幫人。”專程前來看野鴨的孫先生了解情況后氣憤地說。
這些野鴨去哪里了?它們還會回來嗎?應該如何保護這些野鴨?歡迎大家就此事發表自己的看法,撥打本報熱線0533-3585000參與討論。(記者 王兵 桑擁軍 實習 生 馬斌 通訊員 孫迎波)
野鴨離開 失落和諧情懷
4天前的魯中晨報上,一幅《千只野鴨 安居煤灰壩》的照片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像是一位難請的老朋友突然造訪,這群野鴨的到來,給人們帶來的驚喜使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都會激動不已。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幅帶給許多人無限遐思和美好寄托的照片,給這群不速之客帶來的竟然是噩運,煤灰壩上隨之響起了鞭炮聲和犬吠聲,隨后,千只野鴨不辭而別,留下的是同伴的羽毛和鮮血……
作為媒體,面對這樣一個令人尷尬的結果,我們為此感到內疚和不安。盡管報道是真實的,盡管我們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客觀的結果卻無情地嘲弄了這種美好愿望。這使得我們不能不認真思考并面對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我們為什么就容不下一群野鴨,偌大的魯中大地為什么留不出它們的立足之地?
幾年前,在北京的什剎海和后海曾經出現過兩窩孵蛋的野鴨,人們自發給它們留出了棲息地,野鴨和游泳者、晨練者自得其樂,互不相擾,不僅如此,市民們還為它們備下了吃不完的美食。一對野鴨莫名其妙地將5枚蛋產在一艘游船的船艙里,此船馬上停止租用,船工還將船泊在離碼頭十幾米遠的水面上,給野鴨創造出一個安寧的孵化環境。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面對這樣一群可愛的生靈,有的人竟然首先想到了烤野鴨的味道,那回蕩在煤灰壩上空的鞭炮聲、犬吠聲,聲聲震耳,促使我們反省。
野鴨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偷獵者應該為此付出法律的代價。追究不法分子的法律責任,是有關部門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對于這件事來講,僅僅做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并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當這群野鴨飛來的時候,我們做好迎接它們的準備了嗎?面對這群不速之客,我們靠什么把它們留住?
野鴨也許會成為一種符號,和諧的符號,它們的離開,失落的不僅是我們,還有曾經的和諧情懷。
來源:魯中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