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君故居在南京著名的夫子廟,我們要走過秦淮河上的一座文登橋。舊時秦淮河兩岸妓院林立,可能也和夫子廟當年是科舉拔貢的地方,士子云集有很大關系。那些舊妓院當然早已不存在了,可是從秦淮河兩岸的房屋建筑來看,還依稀保留了一些當年的風韻。 在明、清兩代,南京和北京、大同、揚州、蘇州這些地方都有中國著名的紅燈區,上海到了清后期才繁榮“娼”盛起來。那時,南京的秦淮河、北京的八大胡同、上海的四馬路,都變成紅燈區的代名詞。
現在,秦淮河兩岸的建筑物都裝修得很新,很整齊,河上停泊著一些游舫。望著這些游舫,我在想幾百年前,有多少騷人墨客在這里吟風弄月,有多少紅粉佳麗在這里淺斟低唱?
李香君故居就在離文登橋不遠的地方,門面不大,似乎被周圍的飯店、賓館、賣雨花石的店、賣南京土特產鹽水鴨的店淹沒了。不過,在300多年前,這里絕對不會有這么多的樓,也許這個李香君的居住地已經是很不錯了。
我們走進李香君故居,許樹錚先生已聯系好這個展覽場所的負責人康先生出面接待了。康先生不久前剛從部隊轉業,來此不久,可能也認為不必在專家面前班門弄斧,所以只是陪同而來,沒做什么介紹。這個故居占地不太大,是一棟兩層的木質結構樓房,樓上樓下各有四五間房,還有一個天井。天井里有一個李香君的塑像,矗立在竹葉搖曳之中,可惜,旁邊放著一個洗衣機,真有些不倫不類。這個故居,處處顯得陳舊、凌亂,雖然地處鬧市,但似乎少有人來。康先生說,秦淮地區旅游局正準備把這個地方整修。他帶我們到樓下背面的一個廳去,那個廳緊靠秦淮河邊,說以后這里要辦一個茶室。在這個廳,推開窗戶就是綠波粼粼的秦淮河,在我眼前仿佛映現出一種中國仕女畫中常見的圖景:一個古裝美女,手執紈扇,憑窗眺望,風情萬種。
走進這個樓房,赫然看到門上掛著一個“媚香樓”的大匾。我和劉達臨教授的眼睛都為之一亮。我們的館藏中不是也有一個大的橫幅題字“媚香樓”嗎?那幾個字寫得古樸、蒼勁、有力,和這個匾差不多,可是我們不知道“媚香樓”竟是李香君的妝樓名號。現在才知道,這個名號取自《左傳》中“蘭有國香,人皆媚之”這句話,李香君的名字由此而來,“媚香樓”的名號也由此而來。我們問了康先生,又查了資料,證實了這一點,我對劉教授說:“對我們館的那件藏品,真不能等閑視之呢!”
李香君是晚明的名妓之一,那時的名妓有所謂“秦淮八艷”,這“八艷”是馬湘蘭、陳圓圓、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顧媚、寇白門、董小宛,這些人在中國歷史上都很有名,而且在晚明激烈的政治斗爭、民族矛盾中,她們中間有不少人都卷進了斗爭的漩渦。李香君不僅以貌和才藝著稱,而且更以她的品格與氣節記載在中國的歷史上。
明朝是中國封建社會走下坡路的時期,明代中后期的宦官作亂是這個社會腐朽的表現,也加速了明朝的覆亡。明武宗時出現了一個大太監劉瑾,明熹宗時出現了一個大太監魏忠賢,這些野心家、陰謀家把持朝政,結黨營私,排除異己,殘害忠良,他們的所作所為遭到了朝野許多正直人士的反對。魏忠賢自稱“九千歲”,他還設立與領導東廠這個特務機關,做盡壞事,人們稱他的黨羽叫“閹黨”。明思宗(即崇禎帝)上臺后,誅魏忠賢,清除閹黨,整頓朝綱,但是閹黨中還有一些人漏網,阮大鋮就是其中的一個。
阮大鋮曾投靠魏忠賢,撈了不少錢,雖然漏網,但是名聲很壞。當時在知識分子中,有一個叫復社的文字社團,他們議論時事,指點江山,要改變弊政,對閹黨殘余大加鞭笞。阮大鋮很懼怕他們,知道復社的一個骨干分子侯方域要和李香君“梳櫳”(妓女第一次接客),但是財力不夠,就托人以三百金代李香君辦嫁妝。婚后第二天,李香君發現了這原來是阮大鋮出的錢,就義正辭嚴地大加譴責,把頭上的首飾都拔下來,連同嫁妝中的其他物品一起退回去,侯方域對這種“清者自清”的舉動也十分贊賞,把阮大鋮弄得十分狼狽。
從此,阮大鋮和侯方域等結下了仇,后來,他設計陷害侯方域,逼得侯方域出走。他又和馬士英等陰謀家、野心家在崇禎帝死后擁立福王朱由崧即位。朱由崧是個昏君,他就位后重用馬士英、阮大鋮這批壞人,把朝政搞得天昏地暗。
當時,有個權臣叫田仰的,要以重金討個秦淮名妓做小老婆,阮大鋮就動上了李香君的腦筋,多次派人逼婚,李香君抵死不從。在最危急的時刻,李香君頭撞鏡臺,血流如注,灑在紙扇上,有人把這斑斑血跡畫成桃花,李香君以此為信物托人尋找侯方域,表示思念之情,這就是有名的“李香君血濺桃花扇”的故事。
以后,李香君又被逼赴權臣之宴陪酒、陪唱,她眼看國難當頭,而這些權臣還只知道花天酒地、醉生夢死,于是奮不顧身地在席上痛責這些權臣,差一點送了命。以后,又經過了許多悲歡離合,她和侯方域重新相聚,不論多么艱難困苦,始終以民族氣節相勉,最后雙雙入道……
這一段故事,以后被清代的大戲曲家孔尚任編成《桃花扇》,于是更出名了。《桃花扇》是我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它“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總結了歷史興亡的經驗教訓,揭露了統治階級腐朽的本質,歌頌了民族英雄史可法和一些愛國志士的高風亮節,于是李香君也隨著《桃花扇》而名傳千古了。
在李香君故居的展廳里,陳列著李香君的事跡,放置著幾把扇面和琵琶之類的展品,當然不可能是當年原物。在房柱、墻壁上掛著一些后世文人所寫的歌頌李香君的詩和對聯,內容和書法都不壞。這棟樓的二樓據說是當年李香君的生活場所,有一間臥室,是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新房,他們成婚后在這里度過了一年多的幸福時光。床上錦衾香溫,案上琴弦待續,我們因為有辦博物館的“職業特點”,很注意這些東西是不是原物,當然它們是原物的可能性很小,那些家具、陳設也不太可能保存到三四百年后的現代。可是,有這么個樣子,布置出一個氛圍來,供后人懷思古之幽情,涌聯翩之浮想,也很好。
歷史上有許多有名的故事,都被大文學家、大詩人寫成詩、文、戲劇,人以文傳,文以人立。例如,《長恨歌》與楊貴妃,《圓圓曲》與陳圓圓,《桃花扇》與李香君都是這樣。我對《桃花扇》不熟,劉達臨教授卻瑯瑯上口地背誦,例如“兒女濃情何處消,桃花扇底送前朝”,他說這充滿了歷史興亡之感慨。又如“這云情接著雨況,剛搔了心窩奇癢,誰攪起睡鴛鴦。被翻紅浪,喜匆匆滿懷歡暢。枕上余香,帕上余香,銷魂滋味,才從夢里嘗”,這一段描寫了李香君和侯方域的初夜歡樂,劉教授說它“無一褻字,但盡得風流”。再如,李香君在抗劫自殘時所唱的“得保住這無瑕白玉身,免不得揉碎如花貌”等等,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
從李香君故居出來,劉教授和梁白泉教授等談了許多名節、氣節問題。中國的古人十分重視氣節,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在文天祥的《正氣歌》里就提到過一系列這方面的典型,這是大大值得發揚的。李香君這件事說明了一個“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的風塵女子都這么愛國憂民,真足以使那些動搖投敵的“須眉男子”汗顏三尺。
李香君故居旁有一個“烏衣巷”,似乎是新蓋的。因為有一首著名的唐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說晉代的王、謝等大家族都居住在這個地方。梁白泉教授說:“晉代的王、謝這些大家族,分布面很廣,怎么能說就居住在這個地方呢?”我知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等句常被引用來形容社會高階層向一般階層的轉化,所謂“王、謝”可能只是一個泛指,如果把它太實化,反而有些虛假、硬湊了。不過在現代各地都大興旅游業的情況下,這種硬湊的還不少呢!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