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區里的褐馬雞。胡成弟袁林攝
說起褐馬雞,人們還比較陌生,然而它卻是和大熊貓、金絲猴、朱齊名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我省的國寶。1989年,我國郵電部曾經發行了一套褐馬雞郵票,顯示出褐馬雞的稀有和珍貴。褐馬雞的形象還是世界雉類協會會徽的主體圖案,國內許多動物學工作者認為應該把褐馬雞定為我國國鳥。
褐馬雞的長相雖然不如丹頂鶴華貴氣派,但卻有自己獨特的美。它的嘴和臉頰為粉紅色,眼睛周圍鑲嵌著紅色的眼圈,腿和腳趾也是紅色的,耳后有一縷雪白的耳羽,超過頭頂高高聳立著,形成一對翹起的“羽角”,所以褐馬雞又有“耳雞”或“角雞”的稱謂。褐馬雞身上的羽毛光艷華美,泛出紫藍色金屬光澤,美麗的尾羽拖在身后,有一尺多長,其前半截白如鵝毛,末端是黑褐色。尾羽共有22枚,成雙排列,中間的兩對特別長,向上翹起或披散垂下時狀如馬尾,加之它昂首翹尾、威風凜凜的姿態,活像一匹駿馬,又由于它在森林中奔跑如飛,所以大名叫做褐馬雞。
在歷史上,褐馬雞曾經廣泛分布于我國北方地區,但是長期以來由于人類活動的干擾和森林植被的減少,褐馬雞的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分布區域被極度壓縮,數量急劇減少,種群總體處于瀕危狀態。目前除我省外,僅在山西、河北有小范圍分布。我省的褐馬雞是1998年發現的,目前僅分布于渭北高原的黃龍山區。為了保護這一稀世珍寶,我省分別在延安地區黃龍縣和渭南地區韓城市建立了兩處褐馬雞自然保護區。兩處保護區地域相連,從而確保了褐馬雞種群的自由遷徙。現在,韓城市雷寺莊保護區的褐馬雞種群數量已由最初發現時的百余只,繁衍到1500只左右。
2007年1月31日,記者應邀前往韓城市雷寺莊自然保護區探訪褐馬雞的蹤跡。雷寺莊林區位于韓城市西北的黃龍山區。由于暖冬的原因,在大城市已經感受到淡淡春意,然而記者進入林區的當天,恰遇冷空氣入侵,寒風穿越山谷,掠過林梢,山呼海嘯一般。在保護站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一行頂著寒風,進入林區尋找褐馬雞的蹤跡。先是走進一處山谷,溝內灌木茂密,很多地方需要撥開樹枝才能通過,踏著殘雪走了五六里,未見褐馬雞,只好原路返回。回到大路上,正在氣喘吁吁的時候,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指著對面的山坡說:那里有褐馬雞,看到了!我們手搭涼棚看去,只見黑黝黝的松林和片片殘雪,并沒有任何褐馬雞的蹤跡。但是既然保護區工作人員說有,那就一定會有。于是趕緊向對面山坡跑去。穿過一條干涸的河流和開闊的莊稼地,我們逐漸接近松林,一邊喘氣一邊四處張望,此時,工作人員指著一處松樹較為稀疏的山坡悄聲說:看那里。順著手指的方向,果然看到兩只褐馬雞,正在不慌不忙地向山坡上走去。也就是一瞬間,最多不超過10秒鐘,兩只褐馬雞再次隱入茂密的松林。
記者一行在林區呆了兩天,不算開著汽車尋找,僅徒步就超過30華里,這是惟一一次見到野生褐馬雞。
2月1日上午,記者參觀了褐馬雞搶救飼養研究中心。中心有一座1500平方米的救護大棚。大棚建在山坡,棚里雜亂地生長著灌木,完全保留了山野原生態。棚內的褐馬雞分為兩撥,一撥有7只,與人形影不離。這7只褐馬雞,是保護區工作人員從野外取回受精卵,用母雞代孵的。由于從小人工喂養,所以與人非常親近,走進大棚,一群褐馬雞像小狗一般圍在記者身邊,只有你打算伸手撫摸它們時,才會稍稍挪開一點。由于受到人工培育的褐馬雞的鳴叫聲和食物的吸引,不久前又有十幾只野生褐馬雞被誘入大棚,它們比較怕人,總是呆在離人最遠的地方。
繁育基地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褐馬雞是鳥類中的“飯桶”,它們從不挑食,既采食植物的根、莖、葉、果實、種子,又取食各種昆蟲等,其食物的廣泛性是其他鳥兒難以比擬的。
褐馬雞的繁殖多在早春進行,實行的是嚴格的“一夫一妻制”。這種家庭式的生活,要延續到雛雞翅膀長硬、生活自立為止。隨后,幾個家庭組合在一起,結成大群一起活動,最大的群體可達二三百只。
褐馬雞的生活并不寂寞,在雷寺莊林區,隨處可見喜鵲、烏鴉、斑鳩、環頸雉等。由于森林茂密,它們更不乏食物。值得一提的是,雷寺莊林區不僅是褐馬雞的樂園,也是植物種群的寶庫,這里生長著油松、白皮松、側柏、遼東櫟、山楊、栓皮櫟等,其中天然白皮松面積達6萬畝,是我國最大的白皮松天然分布區。記者袁林孫永寧
陜西韓城黃龍山褐馬雞自然保護區
陜西韓城黃龍山褐馬雞自然保護區,是2000年在陜西韓城市雷寺莊林場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林場實行天保工程后,對林區進行了封山育林、退耕還林、人工造林,并實施有效管護,整體上促進了保護區生態好轉,大大改善了褐馬雞的生存環境。
保護區位于我省東部,地處關中盆地的東北邊緣和陜北黃土高原的南緣,是關中的重要生態屏障,還是渭北地區的水源補給區,又由于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歷來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生態綠洲”。
保護區下設四個保護站,有八支專業巡山管護隊伍,他們在經費緊缺的情況下,堅持開展褐馬雞的保護科研工作,目前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擴大褐馬雞種群數量和分布范圍。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