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總局高調向媒體通報,“綠色GDP”將納入統計體系、環保指標納入官員政績考核體系,并將公布一些地區官員的政績等等,在其他政府部門眼中似有“越權”之嫌
“我們有必要計算‘綠色GDP’嗎?”5月24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循環經濟高峰論壇上,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語驚四座。
李德水稱,作為一個概念,“綠色GDP”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而在如何核算“綠色GDP”等問題上,各方尚未取得一致。
近年來,包括國家環保總局在內的環保人士對“綠色GDP”可謂情有獨鐘,對推動其核算試點也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而各級統計部門卻一直保持相當低調的姿態。因此,李德水在高峰論壇上的發言備受矚目。
“實際上,這是國家統計局和環保總局就此問題的矛盾公開化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綠色GDP”試點專家顧問組成員周宏春對《商務周刊》說。
兩部委產生分歧
作為一個新概念,“綠色GDP”在強調建設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這兩年,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
去年3月1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研究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方法,探索將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納入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體系。”依照這一指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開展關于構建“綠色GDP”核算框架的研究,爭取在3—5年的時間里建立我國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框架。
“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件好事。”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規劃院總工程師、“綠色GDP”試點技術組組長王金南對《商務周刊》說,建立“綠色GDP”指標體系,對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提高注重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很有必要。
王金南介紹,“綠色GDP”核算是將資源和環境獨立出來,建立資源和環境的衛星賬戶,作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補充——也就是在此基礎上對傳統GDP進行調整,通過“加減法”得出“綠色GDP”。其形成方法大致有兩種主流模式——一種是綠色GDP=傳統GDP-(自然資源的消耗+環境損害的成本)+環保部門新創造的價值;另一種模式則是在傳統的國民經濟賬戶表中加入反映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成本信息,調整得到“綠色GDP”。
然而,核算模式看似簡單,但其是否具有可行性和科學性——背后有著較為復雜的技術問題。也正因如此,在今年2月28日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向媒體通報“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已在北京、河北、浙江和海南等十省市啟動以環境核算和污染經濟損失調查為內容的‘綠色GDP’試點工作”兩個多月后,5月24日,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在中國循環經濟高峰論壇上對“綠色GDP”進行了強烈的質疑。
李德水的質疑主要集中在三方面:首先,由于環境污染具有“開放性”,對于資源和環境損失的估算很難像產值統計那樣嚴格按照屬地原則進行,以淮河的污染為例,是給上游的河南省在傳統GDP上“扣分”還是給中游的安徽省“扣分”,并沒有一個合理的核算體系;第二,一些資源的定價幾乎不可能,確定資源和環境的價格是開展“綠色GDP”試點的一個主要障礙。而更為主要的是,目前是否有對“綠色GDP”進行核算的必要。一些統計專家認為,由于各種基礎數據的嚴重缺乏,在還沒有做好環境資源實物量的統計數據之前,“綠色GDP”的核算幾乎也無從談起。
“兩家部委在‘綠色GDP’這個問題上有不同的看法,”周宏春說,“這已經暴露得比較明顯了。”
“高調”與“越權”
但矛盾不僅在于技術上的分歧。“‘綠色GDP’核算作為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需要包括統計、農業、林業、水利、環保等相關部門的通力合作。”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許憲春對《商務周刊》說,“如果讓人誤認為只是一個部門的事情,這對其他部門是不公平的。”
國家統計局與環保總局之間的分歧,似乎并沒有許憲春司長表述得如此含蓄。據一位試點省份工作小組的成員向本刊介紹,此次“綠色GDP”試點工作雖然由國家統計局和環保總局共同負責,但由環保總局擔綱,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任領導小組組長,國家統計局負責配合。“作為一個對傳統GDP進行‘秋后算賬’的經濟指標,環保總局是否應該在試點工作中占主導地位還有待商榷。”周宏春說。
“沒有GDP,就不可能有‘綠色GDP’。”作為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這第三方的學者,周宏春認為,既然是以GDP為基礎的一個經濟指標,就應該由統計部門主導,其核算權、數據的發布權等應該屬于統計部門,因此,環保總局的一些做法和言論多少有些“不符合程序”。比如,環保總局經常“高調”向媒體通報,“綠色GDP”將納入統計體系、環保指標納入官員政績考核體系,并將公布一些地區官員的政績等等言論,似乎有“越權”之嫌。
另一個部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也認為,作為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綠色GDP”,水資源涉及到水利部,森林資源有國家林業局,海洋方面有國家海洋局,最后數據的核算還要經過統計部門。他說:“環保總局不能總是自己發布一些信息,對一個政府部門來說,這不夠嚴肅。”
有關國家部門在“綠色GDP”核算權、主導權等問題上的分歧,在試點地區也表現了出來。浙江省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處副處長朱天福告訴本刊,試點工作還沒有進入正式的操作階段,但環保部門和統計部門的態度并不一致。
“環保部門確實比較高調。”朱天福說,“但到底什么是‘綠色GDP’,其核算需要哪些條件,他們并不十分了解。在許多具體的技術問題上,他們的方案不十分成熟,缺乏操作性。”
“綠色GDP”的烏托邦
針對統計部門及社會上對“綠色GDP”的質疑,環保總局并沒有正面進行回應。多位環保總局官員在接受本刊的采訪時,僅以“試點剛剛開始,不便過多評議”為由,對各種爭議和分歧不以置評。
“‘綠色GDP’引起爭議是必然的。”王金南說,“目前在技術上確實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國家統計局與環保總局的爭議,更多的是技術上的分歧。”
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則認為,在屬于學術探索的試點階段,更多考慮的不應該是話語權或者所謂越權之爭,“能否摸索出一套核算體系才是關鍵。”顧說。
然而,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綜合司司長鄭京平表示,“綠色GDP”是個好概念,“但是要想把它付諸實踐又是非常非常困難”,短期內不要對“綠色GDP”寄予過高的期望。
據統計部門向本刊介紹,目前,并沒有一個科學的核算體系,世界上也沒有哪一個國家用“綠色GDP”來計算本國GDP或者考核官員政績,“綠色GDP”還只是停留在概念的宣傳及初步實驗的階段。
而且,“綠色GDP”雖然考慮了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因素,反映了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部分影響,但社會與經濟、環境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如人民生活水平、就業率等并沒有考慮進去,這并不是一個真正的全面的經濟指標。更為關鍵的是,我國實物量核算、資源價值量核算等相關數據的缺乏,成了“綠色GDP”核算難以逾越的障礙。至今,我國尚未建立一個包括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以及廢水、廢渣和廢氣等龐大的資料庫,目前所謂“綠色GDP”的試點工作,也只涉及“三廢”等有限的部分,并未將自然資源考慮在內。
“數據調查的難度相當大。”朱天福說,明年得出的結果,“也不是理論意義上完整的‘綠色GDP’”。因此他認為,核算得出的結果,不會以官方的名義公布,而只能以科研院所的名義發布,作為一個經濟指標讓各界進行參考借鑒。
周宏春也認同這一點,他指出:“作為權力部門,數據的公布要十分慎重。”
經濟學家梁小民在接受本刊采訪時提到,薩繆爾森在1970年代初就提出過“凈經濟福利”的概念,衡量一個國家的好壞不是看GDP有多少,而是看凈經濟福利,這可以說是最早的“綠色GDP”概念。“但凈經濟福利的指標到現在還只是理論,不具有操作性。”梁小民說,在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的時候,人們一味追捧GDP;而到了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階段,“綠色GDP”雖然讓人們認識到發展的代價、提高環保的意識有好處,但也要避免演變為一場新的綠色數字游戲的烏托邦運動。
(來源:商務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