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上,游人、獼猴相映成趣。一隊綠色身影閃現山道上,這是武警四川省總隊樂山市支隊峨眉山中隊的官兵們。他們在巡邏執勤,確保一方平安的同時,也悉心愛護著高山叢林中的野生動物,在峨眉山勾畫出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景象。
菜花蛇的“好朋友”
從清音閣到萬年寺的途中,有一個山洞,據說是《白蛇傳》中白娘子修道成仙的地方,故也取名叫“白龍洞”。“白龍洞”一帶處于低山區,植被茂密,雨水豐富,地面陰暗潮濕,這些地質特征,十分適宜蛇群的生長。
蛇是冷血動物,人很難與其接近,但自幼就喜歡蛇的清音閣執勤班班長張濤,卻與一條菜花蛇結交成了“好朋友”。
前年的一個冬天,張濤和戰友正在清音閣至萬年寺的路段上巡邏,在經過一段石階時,看見一條粗壯的菜花蛇正橫躺在路上。張濤明白,冬季,蛇已進入冬眠狀態。他把蛇纏在自己手臂上,帶回執勤點,而后在山坡上挖了一個深洞,將其放進去。為防止外敵侵襲,他隔三差五都要掀開洞口的雜草,看看菜花蛇的安危。
轉眼到了春暖花開時節,蛇也開始解“凍”。張濤根據蛇的飲食習慣,將戰友們圍追堵截而來的老鼠喂給它,有時還從農戶家中買來小雞喂養。為讓蛇有足夠的活動空間,他們盡量保護好洞口周圍的雜草,并用樹枝和藤蔓搭建起一些框架,有時將它放在架子上,讓它盡情地舒展自己的身體。
起初,懷著敵意的菜花蛇總是吐著紅信子做出攻擊的架式,但時間一長,它也逐漸改變了“看法”,每天過著食來張口悠哉游哉的生活,而且有時爬到張濤的身上,纏在他的腰間,擺弄著自己柔美的身材。夏天酷暑難耐,菜花蛇就爬到張濤的頸部,用自己冰冷的身體為他驅熱降溫。相處的日子長了,這條菜花蛇就能看懂戰士對它做的手勢和聽懂發出的指令,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真正成了戰士們娛樂消遣的“活寵物”和親密“朋友”。
小熊貓向戰士扮鬼臉
小熊貓也是峨眉山一種聰明可愛的動物,它毛豐色艷十分惹人喜愛。
前不久,峨眉山中隊洪椿坪執勤點3位戰士剛起床,就聽見班長王偉大喊:“快看,這不是我們救下來的那只小熊貓嗎?”戰士們立即圍過來,只見一只小熊貓蹲在門前一棵珙桐樹下,扮著鬼臉,唧唧咕咕地叫著,好像正向戰士問好。
原來,一天深夜,正在熟睡中的王偉等戰士忽然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武警同志,有人捉熊貓,快快去抓。
戰士們聞警而動。趕到出事地點,現場只留下幾滴鮮血。他們立即兵分兩路追捕。為了不驚動盜捕者,戰士們熄滅了手電,在夜雨中冒著隨時跌下懸崖的危險摸索前進。
半個小時后,王偉、楊德華忽然發現前方有微弱亮光。對方發覺有人,用電筒一掃見是執勤武警,當即扔下捕熊工具和一個編織袋撒腿就跑。班長王偉迅即奮力追捕,一招漂亮的“掏襠砍脖”,將其擒獲并扭送到派出所。
留下的編織袋內,戰士們發現一只小熊貓正在痛苦地掙扎,腿上還淌著血,他們立即把它帶回執勤點,用配發的藥品和急救包給小熊貓包扎好傷口,悉心照料。幾天后,小熊貓傷勢痊愈,被放歸山林。
醉酒錦雞的“救命恩人”
李元(化名)是地地道道的峨眉人,他利用住在峨眉山腳下交通方便的有利條件,辦起了餐廳和旅店。起初一段時間,游人紛至沓來,生意甚好。一段時間后,生意逐漸蕭條。李元心想,“要想賺錢,只有靠山吃山,何不在稀世之物———白腹錦雞身上打主意呢?”
第二天,李元精心打扮成游客,身上的旅行包里裝滿玉米、小麥等食物,這些都是錦雞愛吃之物,但都被酒精浸泡過。
李元來到半山的鳥類區,將食物撒在空地或石板上,然后躲在暗處觀察動靜。毫無戒備的錦雞一頓飽食,不久便“啪啪”醉倒在地。李元一陣大喜,急忙上前撿起昏迷的雞直往口袋里塞。
李元背著背包喜出望外地往回走,當他走下九十九道拐石梯時,見對面走來兩名武警戰士,心里一陣驚慌,轉身坐在路邊假裝整理行囊。黃學峰、劉貴橋兩戰士發現疑點,警覺起來:“不對,一定有問題”。劉貴橋靈機一動,“何不將計就計呢?”
躲過武警巡查,李元心里一陣歡喜,一路小跑往回趕。兩戰士緊跟其后,快到李元家門時,“站住,我們是執勤武警”。官兵們立即將醉熏熏的錦雞送到山下動物醫院診治,經過近半個月的精心呵護,15只錦雞終于回歸大自然。
就因此事,九老洞執勤點被支隊榮記集體三等功一次。在領獎那天,戰士黃學峰所要經過的路旁和叢林中,都站著一群群錦雞,叫個不停,似乎也在召開慶功大會,和“救命恩人”一起分享喜悅。
來源:四川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