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不舍的鄉情─自然步道協會美濃原鄉之旅
2006-03-10
遠離臺北盆地的凄冷,南臺灣暖暖的冬陽,羞怯怯的掛在美濃平原的上方,那凄迷如幻靜境的山光水色,那美麗的綠野紅墻田園風光,還有那濃濃的客家情味,都讓我們這批北部客如沐春風。
當我們一行三十五人,從盆地南端袋口的的旗美,開始進入久慕芳名的原鄉時,那滿山遍野無限延伸的綠意──一區區的青青禾浪、一洼洼的綠綠煙波,還有正在結實累累的毛豆、紅豆園,從馬路兩旁一直綠到山腳下,于是綠人的心就開始雀躍起來──美濃,客家人的原鄉,荖濃溪畔豐饒的大地,前些日子以來就讓綠人朝思暮想的地方,熱情的把我們擁抱起來。
除了煙葉、藍衫、油紙傘嘴典型的美濃招牌之外,十年來聲譽鵠起的客家美食,也如雨后春筍一樣在大街上招搖起來,我們何其幸運,在兩天行程之中,在淑英老師安排下,享受三天豐盛的美筵。
滿金女士與淑英老師的么妹,她跟同是客家人的夫婿,在鄉間的大圳溝旁,開了一家飲食店,簡單的門面看來并不起眼,等到一盤盤地道的客家風味──大封、小封、冬瓜封、高麗菜封、客家豬腳、客家小炒、姜絲大腸、白斬土雞、端上捉時,總是引起一陣驚呼,我們這桌「長官桌┘因為有前后任的理事長──淑英與伯清,還有獻身于婦運、環保界多年的來紅夫婦,所以吃相斯文一些,其它兩桌──特別是解說元那桌,總是先大呼鬼叫一番,然后是眾人評頭論足起來──他們從各式菜色,認識客家人的生活習慣,然后開始懷疑,怎么擁有這樣好的兩夫婦,不去大街上開一家大的店,那可能賺更多前錢?
其實,美濃人也曾經賺很多的錢──十幾年前,我率外景隊來此地拍攝「大河之歌高屏溪┘紀錄片時,專研客家傳統建筑的李允裴就告訴我,荖濃溪畔的美濃、旗山兩鎮,在50與60年代就以盛產煙葉、香蕉聞名全臺,那時候煙農與蕉農賺了錢,就把舊房子翻修為鋼筋混凝土的新樓,當地人稱之為「煙草屋┘「香蕉屋┘,可是素仆的客家農人,仍然沒有背離祖先的傳統──鄉間各村莊各角落,仍然在田園風光中,點綴著三合院落的紅磚紅瓦房,按照比例對襯的橫屋,厚實的馬背,正廳大門上方「堂┘字在中央的特殊書寫方式,再再印證美濃人的客家純度,以及堅持傳統的美德。
那種堅持,就是客家硬頸的經精神,還表現于保鄉衛土十年有成的「反美濃水庫運動┘上。
在高速公路的游覽車上,淑英老師就為大家介紹,當年省政府為了解決南部水荒,在官商勾結下準備興建美濃水庫,就被這群保守的純樸的客家鄉親擋下來,小蝦米對抗大黥魚居然全勝而歸,成了地方自主性反抗運動的典型。當時登高一呼擔任「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的笠山文學傳人──鍾鐵民先生,現在是高雄縣客委會主委,也是旗美小區大學的主任。當時推展運動的三建將,永豐、允裴、秀梅,現在或為文化首長,或為學院講師教授,而當時還是學生的生祥、秀妃、志揚幾人,也都個個頭角崢嶸,現在成了官方、民間機構重要領導人。
江山代有人出,美濃人才如此之多,除了從反隊運動蓄積的能量,與長期的工作歷練之外,美濃的地靈人杰,或許也是因素之吧?
這次連續兩天的美濃之旅,淑英老師特別安排兩個當地有心人,為我們導覽解說,他們精辟詳實的內容,以及言詞與舉手投足之間,傳達出摯愛這片土地的濃濃鄉情,讓人感受尤深。
林俊清先生也是從參與反水庫運動之后,開始關切自己生活的家園,現在他的哥哥英清先生,目前擔任愛鄉會的理事長,他自己則經營「美濃民宿┘,為慕名而來的旅客提供服務。他帶我們認識美濃農業源泉的水圳,沿途中介紹美濃農業的變遷、反焚化爐的抗爭過程,談來生趣橫生。參觀百年老古董的竹仔門發電廠,則讓大家開了眼界──這幢建于明治41年,臺灣地區第三座水利發電廠,仿歐式巴洛克建筑風格,雖然經過翻修,仍然保有舊時代的典雅氣質──特別是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滄桑之后,至今它還老牛拖車的繼續發電,即使發電量僅有二千瓦,卻是能躲過歷年來地震風災的浩劫,現在是全世界最古老的現役發電廠,因而名列古跡之林,令人感慨之余,不得不佩服日本工程師的敬業精神。
黃老師擔任我們第二天的解說員,他帶大家到美濃第一街看古厝,賞玩街頭巷尾的客家風情,那澑轉的四縣腔客家話,以及如數家珍的娓娓解說,你一定以為她是在地的客家妹──然而,她卻是外地嫁過來的福佬媽,劉孝聲老師的夫人。
當年我來美濃拍片時,正是反水庫運動風起云涌的年代,孝聲與廷棟兩位本地籍的老師,為我做生態解說──包括美濃溪生態、雙溪母樹林、黃蝶翠谷時,他們的專業和對于土地的熱情,就讓我深深動容,想不到十余年后,阿棟隨另一美濃子弟吳錦發先生,雙雙到文建會任職,而我從劉夫人身上,再一次領受美濃人濃郁的鄉情。
隨后,黃老師帶我們到尖山的鍾理和紀念館,參觀先輩作家的創作與手稿,由理和先生的長公子──鐵民老師親自解說,讓我們對理和先生的生平,以及他在貧病交迫下仍然執著的筆耕文學荒地,最后泊血于案上的稿件上,樹立一代文學大師的典范,令人肅然起敬。個人并在文學步道上細細品味,許多臺灣文學前輩作家的碑林,讀著他們經典的文句,想起前人詩句「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一股思古之悠情油然而生。
這一天風和日麗,又巧值愛鄉協進會的后生們,在紀念館廣場舉辦音樂季活動,特別請來xx歌手xx,一首首悅耳動聽的鄉村搖滾歌曲,穿越族群與語言的籓籬,融匯文學書香以及和熙的冬日陽光,是豐實的難望的藝術饗宴。
離開美濃平原那天下午,我們飽餐之后,人手一袋的下田,實地體驗拔蘿卜的樂趣,許多女綠人一輩子沒下過田,不知從何拔起,好不容易拔起來,竟是一根根的小籮蘿卜,于是四周傳來一陣校聲,那笑聲嚷我想起年輕時期的農村生活,那銀鈴般的笑聲呦──混雜著十二歲的稚氣,二十歲的青春夢,三四十歲的汗酸臭,五十歲的安適自在情,以及花甲之后的人生滄涼與、滿溢的甘苦與悲歡。
離開美濃平原那天下午,我們心里裝著滿滿的行囊──是眼睛的驚艷,是耳根子安然閑適,是嘴巴里的口齒留香,是心里頭暖烘烘的人情味,是大自然中客人與原鄉土地之間的戀戀不舍...。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