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潤的象牙貿易讓盜獵者把槍對準了亞洲象 |
當象牙變成死亡標志,亞洲象不得不改頭換面———
長如劍戟般的象牙是雄性亞洲象強壯有力的象征,可是現在,亞洲象種群中,雄象越來越少,更令人驚訝的是,在為數不多的雄象中,竟然出現越來越多的無牙雄象。這是自然進化的結果,還是亞洲象無奈的選擇?
象牙成為亞洲象死亡的標志,無牙雄象越來越多。
象牙一直被看作是雄性大象力量的象征,這兩根長而彎曲的門齒,除了被雄象當作打斗的武器,更是它們獲得雌象青睞的資本。但是對于亞洲象來說,擁有巨大的象牙不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反而成為死亡的標志。
亞洲象家族中只有雄性才擁有象牙,象牙販賣的巨大利潤也讓貪婪的盜獵者將罪惡的槍口對準了雄象。人類記錄中最大的象牙重達97公斤,但是由于盜獵我們現在很難發現重量超過45公斤的象牙了。
在我國境內,盜獵亞洲象最為猖獗的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在其中的兩次大規模盜獵過程中,共有近30頭亞洲象被獵殺。1990年頒布的國際象牙禁令曾一度使猖獗的象牙走私得到了緩解,但獵象取牙的犯罪活動至今仍未被根除。
“目前我國亞洲象種群只有250頭左右,其中有200頭左右分布在云南西雙版納地區。”張立博士對記者說。張立博士是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中國亞洲象項目代表。從1999年開始,張立帶著研究生開始在云南野外追逐亞洲象的足跡。
除了雄象數目的急劇減少,更讓人感到驚奇的是,象群中沒有象牙的雄象越來越多。張立博士說:“在印度一個自然保護區中,不長象牙的雄象能達到20%多。我們在云南西雙版納地區也發現了無牙雄象。”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雄性亞洲象改頭換面?難道這也是種群自然進化的結果嗎?
無牙雄象越來越多,是亞洲象無奈的選擇。
“實際上,無牙基因在亞洲象體內是一直存在的。”張立博士解釋:“自然界中有2%到5%的雄性亞洲象是天生沒有象牙的。但是現在亞洲象種群中無牙雄象的比例大大超過了正常范圍,無牙基因在雄象種群中傳播開來,這是違背自然規律的。”
雄象長有象牙是正常的自然選擇結果。象牙是雄象用來打斗、爭奪配偶的有力工具,是雄象強壯有力的象征。象牙越大,雄象在爭奪配偶的打斗過程中越能夠輕而易舉地取勝,獲得和雌象交配的權利。如果完全按照自然進化的規律,有象牙的雄象和象牙越大的雄象將自己的基因保留遺傳下去的可能性越大,沒有象牙的雄象勢必遭到淘汰。
可是現在的情況恰恰相反,由于盜獵,有象牙的雄象和象牙越大的雄象越容易遭到獵殺,無牙雄象被保留下來。這樣無牙基因反而被保留下來,有牙基因逐漸喪失。這不是自然選擇的進化,而是亞洲象面對盜獵者的槍口做出的無奈選擇。
雄象急劇減少,近親繁殖增多,亞洲象種群越來越脆弱。
盜獵者對雄象的殺戮,不僅讓亞洲象的象牙消失,更為嚴重的后果是把亞洲象推進了滅絕的深淵。雄象的象牙一般在12歲到14歲時才會長成,而這個時候也剛好是雄象性成熟時期,可是它們還沒有來得及進行交配繁殖,就慘遭盜獵者的血腥殺戮。
“目前,我國在野外發現的可以進行個體識別的成年雄象已經不足20頭。”張立博士告訴記者。而且由于成年雄象的數目越來越少,很多雄象在象牙還沒有完全長成的時候就已經被獵殺。亞洲象的性別比例嚴重失衡,這對于亞洲象種群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在印度南部的一個亞洲象自然保護區,生活著400頭雌象,但是只有4頭雄象參與繁殖,如此一來,這個種群的后代完全是這4頭雄象的后代。我國云南南滾河地區的一個擁有20多頭亞洲象的種群,也只有兩頭雄象。由于長期近親繁殖,亞洲象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不斷喪失,很容易產生一大批極為脆弱,甚至不具備繁殖能力的后代。這讓亞洲象種群變得越來越脆弱。
一個物種基因的豐富性隱含著生命對環境變動的適應力。即使環境劇烈變遷,總有些基因可以發揮功用而維系生命。比如昆蟲面臨著各式各樣在自然界并不存在的人造殺蟲劑,總能有少數昆蟲存活下來,繼而繁衍出具抗藥性的后代。因此,基因多樣性可說是物種面對大自然變化時生存與否的基礎。
缺乏基因多樣性的種群,對環境的突然改變或是特定的疾病都格外脆弱,稍有意外就可能造成種群的大規模死亡。而最初被選擇的強壯雄性動物的基因,在繁殖幾代之后,往往會喪失其優越性,達不到提高后代素質的目的。
棲息地變成生態孤島,亞洲象面臨自然滅絕的威脅。
除了盜獵,給亞洲象帶來毀滅性災難的還有人類活動造成的種群隔離。“在野外我們看到,農田、耕地、橡膠林等,把亞洲象的棲息地變得支離破碎,亞洲象就生活在一個個這樣的生態孤島上面。”張立博士對記者說。
亞洲象通常是群體活動,由雌象帶領著一群小象。亞洲象的食量很大,每天要吃掉約300公斤的新鮮飼料,所以象群經常搬家,以獲得食物來源。為了生存,象群每天要奔走18到20個小時。雄象一般長到10歲到14歲性成熟期的時候,就會離開象群,開始獨自游走。發情季節到來,雄象才會追趕雌象群,完成交配,然后再次離開。
但是現在,亞洲象的棲息地被人為地隔離開來,水壩、稻田、橡膠林等成為象群無法逾越的人工屏障。游走出去的雄象被隔離在種群之外,再也找不到雌象群,雌象也不能和雄象交配進行繁殖,象群中再也沒有小象出生。
張立博士他們在野外觀察中發現,思茅地區的一個亞洲象種群,從1996年開始到現在,將近十年來沒有雄象參與繁殖,種群中的雌象在一天天地老去,卻沒有一只小象出生,這樣的種群就有可能自然滅亡了。
背景知識
關于亞洲象
亞洲象是亞洲大陸陸生哺乳動物中體型最大的,全身呈深灰色或棕色,體表散生有毛發。成年雄性亞洲象肩高約2.4米到3.1米,重約2700千克到5000千克。雌象體形稍小。
我國歷史上曾是一個亞洲象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有一半的國土上都曾經有亞洲象的蹤跡。在3000—3500年以前,亞洲象分布的北限位于黃河以北的河北陽原一帶,而且河南的簡稱“豫”字,就是一個人手牽亞洲象的形態。
當時還曾經有大禹用亞洲象耕田的傳說,也有將其馴養為家畜,用作騎乘、耕作、搬運和用作戰爭工具的記載。甲骨文中也有很多關于亞洲象的記載,如“今夕其雨,獲象”、“以象侑(佑)祖乙”等。殷商時代河南一帶的氣候尚較溫暖,適于亞洲象的生存,在安陽就曾發掘出土了大量的象牙和象牙飾物。以后氣候轉寒,亞洲象也逐漸南遷。在唐朝時,它還廣泛分布在廣東、廣西、福建,直至江蘇、浙江等長江流域一帶。但從那時起,在人的壓力下,亞洲象的分布區就開始縮小,逐漸南移。閩南的亞洲象絕滅于12—13世紀,嶺南和廣西的亞洲象絕滅于17世紀。
現在亞洲象分布于我國云南西雙版納、臨滄和思茅及南亞、東南亞部分地區。亞洲象是列入《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瀕危物種之一的動物,也是我國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我國境內現僅存250余頭。(劉慧)
無牙基因在亞洲象中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