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新疆近日均爆發了大規模的沙塵暴,新疆西南部的喀什、阿圖什的沙塵更呈鐵銹紅顏色,能見度不足50米。北京的天氣也因此受到影響,11日的一場大雪過后也留下了塵土的痕跡。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樹節,許多環保愛好者紛紛組織活動到野外植樹。國家的三北防護林也單當防衛任務30年有余。但為什么沙暴依然年復一年地在這片地區肆虐呢?
一場大規模的沙塵,帶走大片土壤,剛種下的樹木根系還未扎牢,就暴露在惡劣的沙塵環境中。而且,樹木栽種以后需要養護。許多綠色組織開著越野車到郊外植樹后,開車回到城里,撒手不管,讓樹苗自生自滅。樹苗的成活率自然很低。即便不考慮植樹成活率,就算樹木栽種效果良好,100%成活,但小樹苗長成的時間周期很長,沒有三年五載,小樹苗根本無法具備抵擋沙塵侵襲的能力。
國家的植樹造林工程往往由地方監管,成為當地政府衡量政績的一項指標。地方官員為了完成任務,便于上面驗收,將樹木種植到公路旁邊或其他片區。局部地區防沙效果不錯,但沙塵源或者中心的綠化程度和防沙效果卻不盡人意。
當然國家的某些事情我們暫時管不了,能做的就是把個人的行為做到效果最大化。比如我們組織植樹活動,就要保證種下的植物能存活,否則浪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那些樹苗也是不負責任的,說得嚴重一些就是暴殄天物!結果是環保事業表面環保,而內里卻僅僅只滿足了“公益”心理。
如何做到效果最大化呢?要轉變“應景”思維,植樹造林不是只有植樹節才能做,任何時候,只要按照季節安排好相應的物種和適生長區域就行。像對自己家的寵物一樣,對所栽種的樹苗負責。生命是一樣的,植物也需要呵護和愛心。當然這里有一個問題,我們無法給予植物與家養寵物一樣的待遇。但我們可以給予他們野生動物一樣的待遇。認養綠地,能出力的捧個人場,在城市或者郊區承包自己的一片林子或草地,定期做維護,像自己家的花園一樣。對于沙化的草場和林場邊緣,我們可以捐助出一支專門的造林和養護隊伍。只有把造林養草看作自己的“家務”,而不是一項公益任務,才能將這件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