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播綠色的種子
“中國環境問題的根本在于中國的人口和它的環境容量還有自然資源比例失調。現在的全國人均耕地不到一畝一分地,而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耕地警戒線是人均三畝。全國的人均水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中國的環境怎么可能不惡化!”年過七旬的梁從誡談起環境危機非常痛心。
成立于一九九四年的“自然之友”主要是做環保教育工作,其中一個主要項目就是到農村去傳播環保觀念,特別是針對農村的孩子。梁老解釋說:“告訴農村的孩子,這塊土地是你們的家園,你們不保護它,沒有人會替你們保護,并由此激發全民的環境意識。每個人都做一點貢獻,環境的狀況可能會有所好轉,否則人們都只說不做,這個中國是沒有希望的。”
“自然之友”與希望小學建立聯系,成立十年間足跡遍布二百多個縣,去了一千多所希望小學,用非常形象的游戲方式將環境保護的道理灌輸給孩子們。梁從誡也不顧高齡親赴貧困的張北地區和新疆喀什地區。
說起那些可愛的孩子,梁從誡不禁浮現出笑容,他說:“我們希望這些孩子們將來長大,或許當了村長,在決定村里建工廠之類的事情時,能夠想起某年某月有一群城里來的叔叔阿姨曾經來告訴他環境保護很重要,只要他們能夠有這樣‘想起’的時候,我們就很滿足了。我們是在播種‘綠色’的希望。”
在一場“永遠打不贏”的仗中取勝
一個年輕的志愿者曾對梁從誡說:“環保是一場永遠打不贏的仗,對象就是人類自身。但不能因為打不贏就不打,因為價值就在于打仗過程本身。如果連我們這些人都不打這場仗,就真的是沒有希望了。”
梁從誡對此深表贊同,它正是和“自然之友”們抱著“明知不可而為之”的態度,堅持不懈地“投資”在年輕人心里播撒綠色種子。梁從誡說:“盡管今天投這個‘資’,未來不一定有結果,但如果不投這個‘資’,那就一定不會有未來的綠色中國。”
一九九六年保護滇金絲猴成功;一九九八年保護可可西里藏羚羊初見成效;二00四年關注江河上筑壩開發水電問題,呼吁開發時要注意保護原居民利益,保護生態環境;二00五年關注圓明園湖底鋪襯問題,引起國家環保總局的關注。在這場“永遠打不贏”的戰爭中,梁從誡卻有著良好的得勝記錄。
“仗不能亂打,我要選擇自己的戰場。”梁從誡略帶笑意的眼中閃現智慧的光,“打一場敗一場,會影響我們的斗志,所以我要打就打有百分之八十成功把握的仗。”
最近,梁從誡將環保的戰略眼光投注到怒江修水電站的問題上。他說,如果修水電站,沿岸耕地將被淹,移民將成為很大問題。因此,修建水電站一定要慎重。
看來,一場“怒江保衛戰”又將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