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
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沈驥如
人民大學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 查道炯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 彭 龍
外交學院國際經濟系教授 江瑞平
近段時期以來,國際油價的跌宕起伏牽動著世界各國的神經。據國際權威機構估計,世界已探明的可采石油,大約只可供應人類41年的需要(天然氣為60年-70年,煤炭約200年),人類正直面能源危機對能源安全的威脅。
問:進入21世紀以來,能源價格一路攀升,屢創歷史新高,而能源的生產成本比較過去并沒有太多增加。您認為這種價格的背離是什么原因?
彭龍(以下簡稱“彭”):綜觀近幾年國際原油市場的波動起伏,我們可以看到盡管經濟方面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是左右世界油價的一個主要因素,但是國際關系等政治原因以及諸如恐怖襲擊、惡劣氣候、基金炒作等不可控因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國際油價的走勢造成影響。重要產油國伊拉克局勢的持續動蕩、伊朗核問題的復雜化、石油工人罷工、颶風肆虐、美元貶值等一系列相關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石油價格的波動。此外,基金炒作對油價的影響愈來愈大,加之恐怖活動的頻繁,這一切都更加放大了這種價格的背離。
沈驥如(以下簡稱“沈”):一方面石油的供應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對石油的需求正在穩步上升,油價就必然要向上攀升了。一些突發事件,如地震、颶風、火災、事故、罷工,也會造成石油供應困難和油價的短期躥升。地區熱點沖突和恐怖襲擊往往造成石油開采、提煉、運輸的減少或中斷,造成油價大幅上漲,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都發生了這種情況。石油還被某些國家作為制裁、禁運的武器,其結果,也造成油價的上升。
查道炯(以下簡稱“查”):物以稀為貴。雖然一般認為能源的生產成本比較過去并沒有太多增加,開發和加工成本較低,地理條件制約較少,油田所在地的政治和社會穩定的輕質石油蘊藏量在降低。這是能源產業內外的共識。能源公司投資高風險的新油田的意愿不高。這樣一來,隨著需求的上升,供需比例縮小了,自然地出現了價格上升的現象。
問:近期能源危機事件頻發,加上舊有生產能源地區的問題,能源安全對世界經濟影響越來越大。您認為能源問題的新特點是什么?各國究竟應該采取何種政策來應對這一共同的課題?
江瑞平(以下簡稱“江”):當前國際能源市場對能源危機的心理預期已十分脆弱,每有突發性事件出現,都會被成倍放大,導致能源價格的劇烈動蕩。近年與能源危機相關的突發性事件大致包括:(1)主要產油國國內政局動蕩。目前最應關注的事件是尼日利亞發生的針對油田的武裝襲擊。(2)國際政治、軍事沖突升級。近前如伊拉克戰爭對國際石油市場造成的巨大沖擊等,而目前最應予以關注的是伊朗核危機。(3)重大自然災害。2005年內發生的一系列自然災害,都程度不同地引發了國際能源市場動蕩。
查:新世紀開始,能源安全問題的新特點很多。較為突出的包括:全球性跨國能源公司的宗主國大多走完了工業化的過程,其能源需求增長速度有限。因此,具有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大國保障能源的足量并低價供應的動力不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強烈。能源需求增長快的國家,特別是中國和印度,與能源供應國之間存在一種不可輕易改變的依賴關系。
沈:能源問題已成為全球性問題,徹底解決能源問題涉及到資源、技術、環保、金融、法律、地區安全、反恐等多方面的領域,任何國家都無法單獨應對。因此,為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共同利益,需要在全球所有國家間開展密切的合作,特別是需要在主要能源生產國和主要能源消費國之間開展密切的合作。
問:今年1月以來,國際能源市場持續激烈震蕩,一度下跌的油價曾再度走高,有人分析油價近期已經接近峰頂。您認為未來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內油價走勢將如何?
沈:今年才過了一個半月,國際石油期貨市場上的石油價格上下波動,波幅相當大,現在就說油價已經接近峰頂恐怕過于樂觀。但也有一些能源專家認為,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石油需求將會下降。油價達到每桶75美元后不會飆升太高。歐佩克和俄羅斯還有增產石油的潛力,而美國和國際能源署其他成員國(歐盟、日本等)的應急庫存總量為14.8億桶,可以對油價飆升起緩沖作用。但無論如何,我們要對今后油價攀升和大幅波動做好充分準備。
彭:在可預見的未來,全球石油需求的增幅會隨著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的減緩稍稍回落,2005年全球石油的需求已經顯示出這樣的趨勢;而在全球供給方面,盡管歐佩克的產量不大會有顯著提高,但是高油價刺激帶來的新投資可以增加一部分的產能,加之美國受颶風影響的產能已恢復,全球石油供給會有平穩增長。油價適度調整恢復合理價位應該不成問題。但從長期來看,石油價格大幅下降的空間也是很小的。
江:我們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國際油價仍將在高位運行,但不大可能出現“危機性暴漲”,大致維持在每桶50美元-80美元之間。依據主要是:在石油價格持續攀升的刺激下,主要產油國生產、加工和出口能力有望逐步增加。但另一方面,中東局勢仍將是威脅全球石油供給穩定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伊朗核危機的走勢,可能成為未來近期國際油價走勢的風向標。
問:中國為能有效應對世界能源危機,在環境保護和能源安全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您認為中國能源戰略和能源外交的著重點應該放在哪里?
查:那種把能源外交簡單地看作是獲取自身充足能源供應的看法恰恰缺乏戰略眼光。雖然過去幾年國際間對中國獲得海外能源供應來源的努力多有批評和警覺,但是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也是世界經濟穩定發展所必不可少的。所以,中國的能源外交政策一方面不能是局限在應對批評和壓力,另一方面,中國有必要把獲取穩定的海外能源供應來源的過程作為促進與所有利益相關國家和利益體之間增信釋疑的過程。
江:未來中國能源戰略和能源外交的重點,似應放在如下幾方面:完善國內能源儲備體制,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系統;積極參與和推進國際雙邊、區域和多邊能源合作,鼓勵和支持國內企業參與國際能源勘探、開發、生產和儲運,努力擴大國外能源投資,推行能源進口多元化,確保能源運輸安全。
彭:作為全球重要的石油進口國,中國卻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游離于國際石油市場和供應體系之外,因此加強與石油出口國尤其是富油國之間的合作對于中國的能源安全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能源戰略和能源外交并不僅僅局限于能源領域,中國政府可以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與這些國家開展交流,實現和諧的能源合作,以參與到國際能源再分配中去。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