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六大林業工程:再造秀美山川的偉大創舉
2006-03-15

    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主題,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林業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承擔著生態建設和林產品供給的重要任務,做好林業工作意義十分重大。

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林業建設,制訂一系列方針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國林業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國人工林保存面積達到0.47億公頃,占世界人工林總面積的26%,居世界第一位,全國森林面積和活立木蓄積量分別達到1.6億公頃和124.9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6.55%,實現了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的雙增長。

世紀之交,中國政府堅持以人為本的方針,確立并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建立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和山川秀美的生態文明社會,作出了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等六大林業重點工程的重大決策。

六大林業重點工程涉及全國97%以上的縣、市、區、旗,規劃造林任務超過0.76億公頃,規劃投資7,000多億元,建設內容包括資源保護、國土綠化、水土流失治理、防沙治沙、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商品林基地建設等各個領域。工程自試點和全面啟動以來,已累計完成造林面積2009.75萬公頃,累計完成投資946.70億元。

六大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標志著中國林業建設結束了長期以來以木材生產為主的時代,進入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新時代。六大林業重點工程成為中國林海的一盞明燈,是世界生態建設的一項創舉。


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主要解決天然林的休養生息和恢復發展問題。這項工程1998年開展試點,2000年在全國17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全面啟動。截止2003年底,累計投入各類資金380.75億元,取得階段性成果。

1、森林被過量采伐的狀況有一定改觀,并呈現逐年增長趨勢。據初步統計,5年累計減少森林資源消耗3.2億立方米,僅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的森林覆蓋率就提高5.58個百分點,達到77.61%,實現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的同步增長。

2、森林生態功能退化趨勢有所緩解,局部地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據對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22個縣的抽樣調查,水土流失面積下降5.99%,長江泥沙含量全線下降;動植物生長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生物多樣性不斷提高。

3、林區企業經濟狀況開始好轉,森林旅游、森林食品藥材、林特產品采集加工等特色經濟迅速崛起,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

4、林業企業富余職工共分流安置66.5萬人,其中一次性安置31萬人,從事森林采伐的職工由37.5萬人減為11.2萬人,森林管護人員由4.59萬人增加到20.53萬人。

5、原來由林業企業承擔的文教體衛、公檢法司等社會職能的支出,得到中央財政的補助,90.6萬人分別進入省、地、縣級社會和行業養老統籌,減輕了企業負擔,促進了林業企業的發展活力。


二、退耕還林工程

退耕還林工程主要解決重點地區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問題。1999年,按照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政策,四川、陜西、甘肅3省率先試點,2002年在全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啟動。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深受基層干部群眾的歡迎,被廣大干部群眾稱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2003年,各方面專家對退耕還林工程進行中期評估時認為:中國政府關于退耕還林的決策正確,政策優惠、具體,各級領導重視,廣大農民滿意,工程進展順利并已初見成效。

1、五年累計完成退耕還林任務1332.58萬公頃。林草覆蓋率平均增加2個多百分點,720多萬公頃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得到有效治理,輸入江河的泥沙量明顯減少。

2、退耕還林后,由于生產要素的轉移和集中,農民增加了對未退耕地的投入,并通過提高復種指數、加強農田基本建設等措施,提高了單位土地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3、退耕還林加快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各地積極探索生態經濟型治理模式,培育綠色產業,發展特色經濟,一些地區走上了良性發展道路。

49700多萬農民從國家退耕還林工程補助中直接受益,農民人均每年獲得生活費補助40元、糧食補助247公斤。農民還騰出勞力從事多種經營和副業生產,拓寬了增收渠道。


三、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是構筑京津生態屏障的骨干工程,也是中國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改善世界生態狀況的重要舉措。工程于20006月開始實施,截止20046月底,累計完成治理任務491萬公頃,取得明顯實效。

1、改善了首都及周邊地區生態狀況。工程區林草植被覆蓋率普遍提高20%左右,昔日的荒地大都披上綠裝;沙塵天氣逐年減少,空氣質量有所好轉,北京市區可吸入顆粒物減少7.8%;官廳、密云、潘家口三大水庫受上游泥沙淤積危害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據定位監測,密云水庫四年的泥沙輸入量減少10萬多噸。

2、各地在實施荒山造林、禁牧舍飼、生態移民等項目中,積極引導農牧民調整優化種養業結構,一批附加值高的經濟林產業、高效畜禽養殖業初具規模。1,622萬人在工程建設中直接受益,地方經濟呈現出良性發展勢頭。


四、三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工程

三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工程主要解決三北和其他地區各不相同的生態問題。具體包括三北防護林工程,長江、沿海、珠江防護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綠化工程。

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范圍東起黑龍江的賓縣,西至新疆的烏孜別里山口,北抵國界線,東西長4,480公里,南北寬5601,460公里,被譽為中國的綠色長城,包括13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590個縣,建設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占總國土面積的42.4%。到2000年底,已完成前三期工程建設任務,共完成造林面積2,200多萬公頃,主要成效有:

1、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山地等重點水土流失區,共營造水土保持林550多萬公頃,水源涵養林100多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近14萬平方公里,約40%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治理。

2、共營造農田防護林200多萬公頃,有2,130萬公頃農田實現林網化,占三北地區耕地總面積的64%

3、三北地區活立木蓄積量達9.97億立方米,已發展經濟林360多萬公頃,建設了一批名、特、優、新果品基地,年產干鮮果品1,255萬噸,總產值達170億元。

長江流域防護林工程、珠江流域防護林工程、沿海防護林工程及太行山綠化工程、平原綠化工程等5個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涉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1,900多個縣,基本覆蓋了我國主要的水土流失、風沙和鹽堿等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工程自1989年開始,實施14年以來,共完成造林1,921.7萬公頃,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長江防護林工程實施以來,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9.5%,凈增9.6%。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5萬平方公里,治理區土壤侵蝕量降低到5.4億噸,減少了42.0%。沿海防護林工程新營造或更新海岸基干林帶5,672公里,沿海地區的水土流失面積降至288.41萬公頃,減少108.56萬公頃。珠江防護林工程建設,使工程區有林地面積增加223萬公頃,增加了6.4%;森林覆蓋率提高了1.58%,達46.15%。太行山綠化工程使得工程區宜林荒山減少到183.6萬公頃;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到4.9萬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蝕量降到1.1億噸,下降了26.7%。平原綠化建設使平原地區的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5.7%,增加了8.4個百分點,農田林網保護基本農田面積3,256萬公頃,占建設區基本農田面積的70.7%,道路、溝渠、河流兩岸綠化率達到了85%以上。

1、初步建立的防護林體系形成了區域農業生產和水利設施的生態屏障,增強了抵御旱、洪、風沙等自然災害的能力,擴大了生物生存空間,珍稀動植物種群數量也不斷增加。

2、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下,建設了一批用材林、經濟林基地,促進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和農村經濟增長。據統計, 2000年太行山綠化工程區國民生產總值1,389億元,增長3.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2,050元,其中林果收入457元,初步形成林產品資源生產基地。


五、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

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主要解決物種保護、自然保護和濕地保護等問題。工程實施范圍包括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天然分布區、生態脆弱地區和濕地地區等。工程實施以來,將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進一步納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戰略,使珍貴自然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建立包括森林類型、濕地類型、野生動植物類型、荒漠類型等多種類型的保護區600多個,截止2003年底,全國林業系統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護區1,538個,總面積達1.18億公頃。全國林業系統管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64個,面積達7,137.61萬公頃;自然保護小區達到51,218個,總面積達730.08萬公頃。全國擁有國際重要濕地21處,面積303萬公頃。這些自然保護區有效保護著我國40%的自然濕地、300多種重點野生動物和130多種重點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地,初步形成布局較為合理、類型較為齊全、功能較為完備的保護區網絡。

2、珍稀物種拯救取得顯著成效。隨著工程的實施,使多年形成的珍稀物種拯救體系建設有了進一步的加強和發展。目前,全國共建立野生動物拯救繁育基地250多處,野生植物種質資源保育或基因保存中心400多處,已對珍稀瀕危的200多種野生動物、上千種野生植物建立了人工種群,使相當一批極度瀕危的物種在人工狀況下免于滅絕,有的物種已開始回歸自然。

3、野生動植物資源人工培育形成規模。全國有經濟類野生動物繁殖單位2.45萬家,野生植物培植單位1.7萬家,野生動物園、動物園243個,植物園、樹木園115個,年產值560多億元,不僅努力滿足了社會需要,也促進了野外資源保護。

4、隨著工程的實施,野生動植物、濕地和自然保護區管護體系建設得到很大加強,已初步形成較為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行政管理體系、執法監管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


六、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

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主要解決木材供應問題,同時也減輕木材需求對天然林資源的壓力,為其他五項生態建設提供重要保證。工程布局于我國400毫米等雨量線以東,地勢比較平緩,立地條件較好,自然條件優越,不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其他條件具備適宜發展速豐林的地區。截止到2003年底,重點地區速豐林基地建設工程內的18個省共投資70,283萬元,新造和改培速豐林18.3985萬公頃,經濟效益日益明顯。

速豐林工程發揮勞動力密集、產業關聯度高,示范和拉動作用顯著的優勢,創造數以百萬計的工作崗位,大量吸納企業富余人員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速豐林工程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林業產業與造紙等木材利用行業的協調發展,為緩解我國木材供需矛盾、實現由采伐天然林為主向采伐人工林為主的轉變、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提升林業產業化水平、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加快林業發展、改善生態狀況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實施好六大林業重點工程、推進林業歷史性轉變、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已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

以大工程帶動大發展是中國林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基本戰略途徑。通過實施六大林業重點工程,嚴格保護、大力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力爭到2010年,使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19%以上,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風沙區的沙漠化有所緩解,全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林業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到2020年,使森林覆蓋率達到23%以上,重點地區的生態問題基本解決,全國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林業產業實力顯著增強;到2050年,使森林覆蓋率達到并穩定在26%以上,基本實現山川秀美,生態環境步入良性循環,林產品共需得到緩解,建成比較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

中國政府和人民將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和全國林業工作會議精神,全面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為中國林業快速健康協調持續發展作出不懈努力。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