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產業騰飛的源頭是風電機組。目前我國只能夠成批生產國外10年前主流技術的產品,技術差距還在拉大,自主開發新產品的能力更是薄弱
●風電產業如同剛學邁步的嬰兒,目前的狀態是誰給的奶少才能讓誰領養,這個嬰兒吃不飽
●現在風電領域存在很大風險,不是裝金子的大桶,而是熔爐
自去年2月《可再生能源法》通過以來,我國的風電事業表面上形勢很好,實則危機四伏,面臨很大風險。
風電產業騰飛的源頭是風電機組。只有培育出高質量的風電機組制造業,才能保障風電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我國生產的風電機組雖然比國外同類型產品成本低約20%,但我們目前只能夠成批生產國外10年前主流技術的產品,技術差距還在拉大,自主開發新產品的能力更是薄弱,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2004年當年國產機組只占18%,2005年也只有28%。
風力發電機組設備看起來很簡單,實際技術很復雜,主要難度是機組在野外應可靠運行20年,經受住各種極端惡劣天氣和非常復雜的風力交變載荷,沒有實踐經驗的積累是很難想象的。美國波音公司、西屋公司,中國的直升機研究所和火箭研究院都涉足過風電機組開發,均未成功,都是對風電技術的困難估計不足。
要使風電產業鏈的源頭風電機組制造業成長起來,必須要培育健康穩定的市場。只有有了健康穩定的市場前景,才能吸引和聚集人才,認真攻關,盡快掌握國外當前主流技術。國外發生過Micon公司在全世界幾千臺齒輪箱因質量問題被迫更換,國內進口Nedwind公司50多臺機組在新疆達坂城安裝后至今不能發電的教訓,應當牢記。
而要培育起健康、廣闊的風電市場,除了國家的科研和產業支持的資金外,必須從政策上和法規上給予風電項目比常規電源項目投資回報率略高的上網電價。2004年我國風電只有11億千瓦時,占當年總電量2.2萬億千瓦時的0.05%。按風電高于常規發電平均上網電價每千瓦時0.25元測算,其差額部分在全國分攤還不到1厘錢。這樣,給予風電合理的較高電價是完全可行的,其結果是能夠較快培育出本國的風電設備制造能力,從長遠看經濟效益也是顯著的。
但是,按照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的政策,是對風力發電實行政府指導價,“按照招標形成的價格確定”。從目前已執行的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看,幾乎全都是以最低價中標的上網電價(每千瓦時0.382到0.519元)。與當前風電實際的成本對照,這些項目將全部是虧損的。不合理的低價必然影響工程質量,當地政府引進虧損項目更不利于地方經濟發展。投標商為了本企業的某種利益不惜虧損投不合理的低價力爭中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政府必須從整個新興產業健康成長考慮。
風電產業如同剛學邁步的嬰兒,目前的狀態是誰給的奶少才能讓誰領養,這個嬰兒吃不飽,還要跟成年人(煤電)賽跑,產業可能夭折。
因此,《可再生能源法》的實施細則的制定和決策要透明,印發的辦法要明確具體,真正能夠操作實行,才能將風電發展納入法制的軌道,實現加快發展。
同時,開發商和制造商要靜下心來認真干,積累經驗,保證質量,要真的快、真的多。現在這個領域存在很大風險,不是裝金子的大桶,而是熔爐,跳進去就得像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面耐得住煎熬,方能鍛煉出火眼金睛,否則就是灰燼。開發商認真做好前期工作,冷靜投資,制造商確保產品質量,千萬不能為追求形式上的指標而放松對質量的控制,時刻牢記風電是對未來20年野外惡劣條件的投資,能否有回報取決于今天是否一絲不茍,現在寧可少寧可慢但要好,為的是可持續的多和快。
(來源:中國環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