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為先 按需建綠
幾年前,北京就制定了綠地的系統規劃,劉秀晨告訴記者,菖蒲河公園、明城墻遺址公園、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這些北京市民的游憩公園是北京落實規劃中“萬米大綠地工程”的成功作品。“這只是城區綠化工程的一部分。北京的城市綠化目前分為幾個層次,首先是長安街及其延長線和南北中軸線形成的十字景觀軸,以二環路綠化帶為核心的‘綠色城墻’以及各城區正在建設的萬米大綠地是第二個層次。同時,在城市郊區建立的綠化隔離帶面積已經達到125平方公里。”劉秀晨說,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朝陽公園、四環路、來廣營都在這個范圍內。
居民出行500米就能見到一個3000平方米以上規模的公共綠地,這肯定是北京人的期盼。在市民看來,可以就近享受綠色,而在專家的眼里,這是讓綠地分布更加均勻。同時,還要有步驟地建設通向市區的楔形綠地。劉秀晨認為,北京除了城市環線綠地,還有楔形綠地,“環形”加“楔形”相得益彰,不僅可以把郊區的清風綠波引入城市,而且還形成了新的生態帶,讓城市的綠化體系更為完整。
“以前是見縫插綠,現在規劃建綠,尤其在新城建設中,我們還可以做到按需建綠。”劉秀晨告訴記者,根據去年北京市總體規劃修編,通州、亦莊和順義將建成百萬人口居住的新城,新城的建設讓城市園林綠化有了更加大展身手的機會。
回歸自然 鄉土為主
高大的楊樹、國槐,挺拔的銀杏,普普通通的草本木本花卉,使北京的綠化簡約而大氣。崇尚簡約,回歸自然,已經成為北京綠化共識。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副局長強健認為,北京是一個土地資源和水資源都十分緊缺的城市,城市園林綠化的總體風格應該相應表現為自然、大氣、莊重、簡樸。在形成城市綠化總體風格的地方,一是以綠為主,植物造景。二是喬木為主,自然群落。以高大喬木為主組成的復層植物配置結構最能表現自然、大氣、莊重、簡樸的手法。三是適當種草,多樣地被。草坪由于綠色綜合效益遠不及喬木為主的復層綠化,并且有的草坪還耗水多,因此不可過多;還可以采用適合北京地區氣候條件的多種地被植物。四是多用適合北京地區氣候條件的鄉土植物。鄉土植物耐旱節水,養護成本較低,也有利于營造自然和諧的風格。比如,南中軸兩側綠地就選擇銀杏、欒樹、國槐、油松等北京鄉土及特有樹種,采取成排成行的樹陣形式,就體現了北京平正大方的古都特色。
“園林的主體還是應該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綠色空間為藍本,即‘人化自然’,”劉秀晨說,設計者有責任以清新的環境給人以“良丹”,來治療由混凝土和機動車伴生的城市現代病。“園林綠化,當家的永遠是綠蔭、草地花卉乃至水體。”
多年來,園林工作者一直在嘗試將野生植被引入城市。雖然野生植被綠色期短,但養護成本低,節約水資源。現在,在城市河道兩岸,在近郊區道路綠化中,我們已經能夠見到一些野花野草了。“荒野自然的感覺正好可以中和城市文明的喧囂、高樓大廈的壓抑。”強健非常推崇這一做法,他還提出,利用野生地被不是棄而不管,而要有適當管理維護。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