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唱挽歌的房子——當代紀念建筑
2006-03-16
綜觀國外新近建成或者競標成功的一些紀念性建筑,可以發現其設計的意念大多漸漸從對戰爭的頌揚轉為紀念無數逝去的生命,而在設計手法上,也呈現出"不平衡、破碎、數字、平靜"等特質共構的現象。

   現時正在興建的大型紀念建筑是位于德國柏林市中心的"大屠殺紀念碑林"。這一耗資據稱達2600萬歐元的紀念建筑,由美國建筑師彼得·艾森曼設計,旨在紀念600萬二戰中死難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林"是由2752根長短不一的灰色混凝土碑柱組成,碑柱的高度從0.5米到4.5米不等,遠觀如一片迷宮,近看則仿如一大片墓地。身為猶太人的后裔,艾森曼所追求的"墓地效果",采取哲學意境,以數字作為紀念手段,讓觀者在一片清肅氣氛中仿佛回到奧斯維辛集中營,體驗猶太受難者的苦難。在碑林的底下,是一座1500平方米的地下"信息中心",人們可以通過先進的多媒體,回顧二戰期間納粹德國針對猶太民族的血腥屠殺。

   同樣在柏林,同樣為紀念猶太人的建筑,早已建成的柏林猶太博物館每日觀者如潮。它歷經10年才得以建成,由成功中標紐約新世貿中心重建方案的美籍建筑師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于1988年設計。當時李伯斯金覺得有一種使命的驅策,恍如靈怪驅使設計出驚世駭俗的作品。與艾森曼一樣,他也是曾經深受迫害的猶太人的后裔。

   柏林猶太博物館被譽為柏林最不平凡也最有張力的一棟建筑,有著非凡的影響力。1999年博物館完成時,在內部尚未開始任何展覽的空無狀態下,2年內就吸引了超過30萬人次的朝圣者。

   它整體造型看上去有點像納粹時期強迫猶太人戴上的六角星標志,而這個爆裂殘斷的大衛星,他解釋一方面是具體的物象,另一方面顯現強烈的象征意義:猶太人和文化的被摧毀。
"不平衡、破碎、數字、平靜"等特質在柏林猶太博物館均有體現。它沒有專門設計的入口,參觀者必須要從另外的舊博物館--巴洛克紅頂古典建筑的正門進入,再由通往地底的樓梯、隧道到達猶太博物館。在建筑所構筑的奇異空間之中,有三條線貫穿其中。一條通往以銳角歪斜組合的展覽空間,黑色部分為核心的封閉天井,白色部分為展覽空間。另一條軸線通往室外的霍夫曼公園,由傾斜的不垂直于地面的49根混凝土方柱組成,步入其中,由于斜坡地面及不垂直的空間感覺,使人感到頭昏目眩,步履艱難。49根柱子中,其中48根(這個數字代表以色列建國的年代)柱內填進柏林的土,最中間一根則填入來自耶路撒冷的土壤,上方種著細葉的油柳。每根柱子頂上種植一棵樹木,表示猶太人生根于國外,充滿著新生的希望。第三條軸線直通神圣塔,是一個高二十多米的黑色煙囪式的空間,里面僅有的光線和可聽到的人聲、車聲,只從有限的縫隙透進來,那種只能感受卻無法參與外界生活的被隔離、被世上排除的體驗,是這個"空"間最強烈的效應。

   今年2月,李伯斯金的紐約新世貿中心重建方案最終奪標,再一次引起世人的矚目。在設計上,世貿的重建方案并不如十幾年前李伯斯金設計柏林猶太博物館那樣紀念目的明確,因為既要考慮紀念的因素,也要考慮曼哈頓地區寸土寸金的商業用途。

  李伯斯金設計了幾棟依序拔高的高樓簇擁在世貿大樓原址周圍,"眾星捧月"地盡可能地保留和利用世貿遺址的殘墻和世貿倒塌后形成的大坑,以突出紀念意義。與此同時,他將其中最高的塔樓設計為世界第一高樓,高達541米,比倒塌的世貿大樓高出近130米。這一方案深得政府高層的青睞,紐約州州長說新世貿"充滿感情地保護了世貿遺址",而紐約市市長也表示世界最高樓的設計將使曼哈頓恢復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

  在此設計方案中,從遠處看,崛起的高樓將與自由女神像形成一個協調的比例,一旦新世貿中心建設完成,將再度改變紐約的天際線。而在追悼受難者的設計上,李伯斯金也精心計算過。"每年在9月11日這天,早上8點46分也就是第一架飛機撞上大樓的時間與第二棟大樓倒塌的10點28分之間,太陽會閃耀而無陰影投影于廣場內,向那些拯救者與他們的勇氣獻上永恒的崇敬。"

   和所有的重大工程一樣,世貿重建的設計方案雖然已經定了下來,但還面臨著許多的問題,其中許多細節都有待斟酌。作為一個尚未完成的承載著高度政治意涵的紀念性建筑,相對于世界第一高樓而言,世貿遺址如何處理,更加讓人關注,只是這一方案最終還沒有完全露出水面,人們尚未得知其最終效果如何。

   在以上兩個紀念性建筑正在建設與籌建的同時,5月份還有一個二戰紀念廣場在華盛頓落成,同樣的,它也呈現出紀念性建筑中"不平衡、破碎、數字、平靜"等特質共構的現象。

   二戰紀念廣場位于華盛頓紀念碑和林肯紀念堂之間,是一塊占地約3公頃的橢圓形花崗巖平臺。這一紀念廣場的特色在于區隔為歐洲區、亞洲區、太平洋區與美國本土區。在美國本土區,56根花崗巖柱子環繞一個池塘,分別代表二戰時期美國的各個州及所屬領地。兩個相對而立的拱形門分別刻著"太平洋"和"大西洋"字樣,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個戰區。一面石墻上雕刻著4000顆金色星星,代表著40多萬美國陣亡將士。有人不留情地批評,這些紀念區側重的是重回當年的情景,而非紀念性建筑所追求的平靜,另外分區的做法使得各區有比拼人氣之嫌。

   相比于現時在建或者新近建成的紀念性建筑,比較成功地獲得大家共同認定的其實有一座由華裔設計師林瓔設計的"越南戰爭紀念碑"。這座1982年揭幕的倒"V"字型紀念碑,深深嵌入華盛頓的土地,墻壁是簡潔深黑的花崗巖,在兩面墻翼交界處的右側頂端刻著第一位陣亡戰士犧牲的日子,碑身上按陣亡時間順序刻著在越戰中死去的戰士的名字。

   作為一個富有東方藝術氣息的紀念碑,它每年吸引200多萬美國人到華盛頓駐足、參觀。而多年來,有關它的無數文章和評論是其它紀念碑所不及的。每一個參觀者在這里找到一種與死神之間的妥協,而死亡終究是一種屬于個體的經歷。環抱于紀念碑內的寧靜空間則使人們能夠更好地在這里細數和沉思,產生一種無言的回響。人們評價它是如此的與眾不同,沒有一點雷同的痕跡,而且沒有一個特別的形態,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你面前的只有戰爭、死亡和生存。

  參加設計這一紀念碑的時候,林瓔才20歲。1980年秋,她看到征集越戰紀念碑設計方案,躍躍欲試,把它當作畢業設計來完成。她研究了各個領域藝術和文化,了解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紀念物是如何紀念死者的。她還閱讀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關于戰士的雜志,做出模型。
對于這一紀念碑,她說,"就在你讀到并觸摸每個名字的瞬間,這種痛苦會立刻滲透出來。而我的確希望人們會為之哭泣,然后從中找到生存下去的勇氣,并從此主宰著自己回歸光明與現實。假如你不能接受這個現實,就永遠無法從中解脫出來。"

  紀念性建筑一方面有著寬廣的建筑上的意念可供實驗,另一方面最終要落在能給人以悸動、讓參觀者在迂回之間得到一種感悟的實際功能上。從這一點上說,紀念性建筑的設計主體在人,而非政治,這一點漸漸為建筑界所公認。

(來源:鳳凰周刊)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