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斯金設計了幾棟依序拔高的高樓簇擁在世貿大樓原址周圍,"眾星捧月"地盡可能地保留和利用世貿遺址的殘墻和世貿倒塌后形成的大坑,以突出紀念意義。與此同時,他將其中最高的塔樓設計為世界第一高樓,高達541米,比倒塌的世貿大樓高出近130米。這一方案深得政府高層的青睞,紐約州州長說新世貿"充滿感情地保護了世貿遺址",而紐約市市長也表示世界最高樓的設計將使曼哈頓恢復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
在此設計方案中,從遠處看,崛起的高樓將與自由女神像形成一個協調的比例,一旦新世貿中心建設完成,將再度改變紐約的天際線。而在追悼受難者的設計上,李伯斯金也精心計算過。"每年在9月11日這天,早上8點46分也就是第一架飛機撞上大樓的時間與第二棟大樓倒塌的10點28分之間,太陽會閃耀而無陰影投影于廣場內,向那些拯救者與他們的勇氣獻上永恒的崇敬。"
和所有的重大工程一樣,世貿重建的設計方案雖然已經定了下來,但還面臨著許多的問題,其中許多細節都有待斟酌。作為一個尚未完成的承載著高度政治意涵的紀念性建筑,相對于世界第一高樓而言,世貿遺址如何處理,更加讓人關注,只是這一方案最終還沒有完全露出水面,人們尚未得知其最終效果如何。
在以上兩個紀念性建筑正在建設與籌建的同時,5月份還有一個二戰紀念廣場在華盛頓落成,同樣的,它也呈現出紀念性建筑中"不平衡、破碎、數字、平靜"等特質共構的現象。
二戰紀念廣場位于華盛頓紀念碑和林肯紀念堂之間,是一塊占地約3公頃的橢圓形花崗巖平臺。這一紀念廣場的特色在于區隔為歐洲區、亞洲區、太平洋區與美國本土區。在美國本土區,56根花崗巖柱子環繞一個池塘,分別代表二戰時期美國的各個州及所屬領地。兩個相對而立的拱形門分別刻著"太平洋"和"大西洋"字樣,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個戰區。一面石墻上雕刻著4000顆金色星星,代表著40多萬美國陣亡將士。有人不留情地批評,這些紀念區側重的是重回當年的情景,而非紀念性建筑所追求的平靜,另外分區的做法使得各區有比拼人氣之嫌。
相比于現時在建或者新近建成的紀念性建筑,比較成功地獲得大家共同認定的其實有一座由華裔設計師林瓔設計的"越南戰爭紀念碑"。這座1982年揭幕的倒"V"字型紀念碑,深深嵌入華盛頓的土地,墻壁是簡潔深黑的花崗巖,在兩面墻翼交界處的右側頂端刻著第一位陣亡戰士犧牲的日子,碑身上按陣亡時間順序刻著在越戰中死去的戰士的名字。
作為一個富有東方藝術氣息的紀念碑,它每年吸引200多萬美國人到華盛頓駐足、參觀。而多年來,有關它的無數文章和評論是其它紀念碑所不及的。每一個參觀者在這里找到一種與死神之間的妥協,而死亡終究是一種屬于個體的經歷。環抱于紀念碑內的寧靜空間則使人們能夠更好地在這里細數和沉思,產生一種無言的回響。人們評價它是如此的與眾不同,沒有一點雷同的痕跡,而且沒有一個特別的形態,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你面前的只有戰爭、死亡和生存。
參加設計這一紀念碑的時候,林瓔才20歲。1980年秋,她看到征集越戰紀念碑設計方案,躍躍欲試,把它當作畢業設計來完成。她研究了各個領域藝術和文化,了解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紀念物是如何紀念死者的。她還閱讀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關于戰士的雜志,做出模型。
對于這一紀念碑,她說,"就在你讀到并觸摸每個名字的瞬間,這種痛苦會立刻滲透出來。而我的確希望人們會為之哭泣,然后從中找到生存下去的勇氣,并從此主宰著自己回歸光明與現實。假如你不能接受這個現實,就永遠無法從中解脫出來。"
紀念性建筑一方面有著寬廣的建筑上的意念可供實驗,另一方面最終要落在能給人以悸動、讓參觀者在迂回之間得到一種感悟的實際功能上。從這一點上說,紀念性建筑的設計主體在人,而非政治,這一點漸漸為建筑界所公認。
(來源:鳳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