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不多時,就到了開放式的海濱生態公園。在綠樹掩映的園路上沒走多遠,就看見了煙波浩淼的深圳灣。
放眼望去,海的盡頭是一條綠色的飄帶。如果不是保護區的同志指點,人們很難想到那就是十分珍貴的紅樹林。她像一道綠色的長城,在這個中國最早改革開放的特區城市邊緣,在海水的漲潮退潮中默默地生根、生長。這條紅樹林帶,東起新州河口,西至海濱生態公園,沿海岸線長達9公里。據說,這里與香港米埔紅樹林共同組成的海灣濕地,是我國重要的濕地之一,也是我國位于城市腹地的惟一的紅樹林。
為了保護紅樹林,深圳市早在1984年就創建了面積為300多公頃的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后又加入我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令人惋惜的是,原本就有限的紅樹林竟在上世紀90年代又被吞噬。沿深圳河與深圳灣一側的開發建設,蠶食了岸上的基圍、魚塘和紅樹林灘涂濕地,甚至填海造地,從而導致紅樹林灘涂遭受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沖擊和威脅。保護區總面積幾乎減少了一半。
加之噪聲污染,陸鳥種數、數量均減少了34%以上,珍稀陸鳥、水鳥種類減少比例更大。紅樹植物木欖瀕臨消失,紅樹林的功能也隨之大為下降。由此造成的損失難以計量,難以挽回!
在海邊,我們聽到了許多保護紅樹林可歌可泣的故事。當年,為了保護紅樹林,有的科技人員站在推土機前,還有的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處理。各方的努力驚動了省里、國家,最終才算有了結果。濱河大道向北移動了200米,經費多花了1個億,但保住了30多公頃天然的紅樹林。
如今,人們的生態意識雖然提高了,但已經消失了的紅樹林卻一去不復返了。僅存的紅樹林真的就是一座座警示牌,提醒人們不能再重蹈覆轍。
一起參觀的同伴們很嚴肅地對我說,一定要把這段歷史寫在我的文章里。否則,繼續破壞下去,以后人們在這里就真的難以尋覓到紅樹林的蹤影了。如今,想深入紅樹林中已經很難了。保護區科研人員、工作人員和考察者等憑證出入,每天限4批,每批最多不能超過40人。更多的人只能站在此岸眺望彼岸了。不過,人們可以借助望遠鏡清晰地看到棲落在紅樹林枝頭上的陸鳥和水中形態各異的水鳥。
據介紹,福田自然保護區內有鳥類194種,其中23種為我國重點保護的鳥類。這里視野開闊,是珠江三角洲公認的最好觀鳥點。保護區管理者認為,觀鳥是面向社會最好的科普方式。保護區為觀鳥協會提供辦公條件,給予必要的幫助。如今,觀鳥協會已經堅持了20多年,圍繞保護候鳥和紅樹林的社會公益活動組織得有聲有色。
紅樹林的遮陽、保濕功能減少了泥灘環境溫度、鹽度的急劇變化,為濕地底棲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環境。人們或許不知,在福田紅樹林下,還有百余種大型的底棲動物。它們不僅作為林內樹葉碎屑的主動消費者,還為鳥類提供豐富的食料,在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流動中起到了非常顯著的作用。它們在林下的造穴運動,改善了土壤的通氣條件,也有利于紅樹植物的生長。
昆蟲也是紅樹林生態系統中重要成員之一,在濕地生態系統中占有重要位置。據說,這里共有近百種昆蟲。它們作為生物鏈的重要環節,對紅樹林的保護和發展貢獻突出。
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是全國惟一的位于城市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面積最小的保護區。
為了進一步認識和保護紅樹林,保護區的科研工作者們作出了許多努力,開展了30多個課題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告訴我,隨著城市發展壓力日益增加,深圳灣的紅樹林中一些物種的生存脅迫越來越大。如何促進紅樹林向灘涂拓展,擴大面積、維護紅樹林生態及其物種的生存和發展,依然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如同深圳香港唇齒相連,深圳福田的紅樹林和香港米埔紅樹林也是密不可分。在城市開發中,原本相連的紅樹林已被分割為兩個生態單元,但專家認為,無論從管理還是保護的角度看,都必須作為一個生態單元來考慮。幾年前,保護區與香港城市大學合建了“福田城大紅樹林研發中心”,拉開了深港兩地攜手共護紅樹林的序幕。
回到北京,各種噪音取代了海水拍岸之聲。但我的眼前,總是浮現出那令人向往的深圳灣,當然還有那充滿魅力、令人深思的紅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