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卡瓦格博神山(梅里雪山)腹地的山谷中有一個小村子,叫做雨崩。那里生活著藏族村民。雨崩是藏傳佛教梅里雪山中的圣地,每年都有來自西藏、四川、青海的藏民和僧侶到此朝山轉經,其中神瀑最為著名,雨崩人也引以為豪。所以,長久以來這里的山民將雪山看作神圣之地。出于對神山的虔誠信仰,山民自古以來就有保護山林的習俗,從不在山里守獵,也不允許人們砍伐山上的樹木。雨崩成了一片未開發的凈土。當這片神秘的凈土被外界發現的時候,一些關于環境和村民生活的爭論也就此開始。
雨崩不通公路,大山阻隔了它與外界的聯系,出入雨崩必須徒步或騎馬翻越大山。從這個村莊出發要爬上6-7個小時的山路才能有汽車。當地領導希望能夠修路,開發旅游,方便游客出入,以增加收入;但學者和一些生態保護者則擔心修路會破壞山里的自然植被和景觀,而旅游資源的大規模開發也會對當地的自然環境造成破壞;還有一些學者想在此建立自然文化保護區,因此也擔心這里純粹樸素的風貌被工業文明摧毀。
而這一切討論結果的最直接影響者——雨崩村民,則講了兩個故事:是一年春節前,一位婦女到外村辦年貨,返回時翻越那6-7小時的山路,遇上大雪,被活活凍死在一棵樹下。村長說,要是有一條通車的公路和一條電話線,這個悲慘的事情就不會發生;還有兩戶人家買了手扶拖拉機,山路開不上去,只好動員村里的男人,用了幾天才抬回村子。
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處在村民們的境地,是不是也會繼續選擇經濟收入低,上不起學,看不起病,生存都是問題的生活狀態?環境需要保護,村民也需要關懷。他們對神山的保護讓我們今日得以看見一片純凈的土地。我們是不是也要想辦法先幫助他們解決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呢?一些環保主義者抱怨城市的冷漠、虛偽,但又有多少人愿意放棄先進的信息渠道和便捷的生活方式,重新選擇原始、封閉的鄉村生活?
環保要求我們尊重自然,但也必須對人多一些關懷。想方設法在幫助村民發展的同時,盡可能保護當地的生態系統,而不是走極端,犧牲當地村民發展和建設美好生活的愿望以換取自然生態的所謂完美。缺了人,自然是不完整的,環保也要多一些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