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城市的居民一定都有過停水的經歷:沒有水喝,不能洗臉、洗澡、洗衣服,也不能做飯,尤其在炎炎夏日,生活更是陷入一片混亂。當然,在這種情況下您可以去超市購買礦泉水,到餐館就餐。但這解決不了全部問題,更非長遠之計。
我國是世界上嚴重缺水的國家之一。據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4,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供水不足。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我國用水總量將進一步增加,估計到2030年左右將出現用水高峰,到那時我們將進入嚴重缺水時代。
提升水價能否遏制浪費
現象一
資料顯示,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的耗水量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城市用水的浪費更是驚人,光城市水網管道老化所導致的跑、冒、滴、漏現象就使水的損失率高達15%—20%。
農業方面,中國水澆地占農田比重的51.8%,大大高于世界17.6%的平均水平,但水的利用率極低。我國農田灌溉中渠灌面積占75%。渠灌區渠系損失達50%,農田蒸發損失17%,實際利用率僅有33%;灌溉水量嚴重超標,傳統的灌溉模式導致一季作物每畝實際灌水量達到450—500立方米,連同降水超過作物需水量的1倍,有的甚至達2倍,浪費極為嚴重。
為了遏制浪費,近年來國內許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水價,一些城市還實行了階梯水價。以北京為例,1991年北京市自來水價格首次上調,每立方米的水價由0.12元上調到0.30元。此后進行了多次調整。
評說
重在培養節水意識
提高水價并不是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它卻是在短期內制止浪費行為的有效措施。實踐證明,水價提高10%,用水量就下降3%—5%。當然,只有水價在生產生活成本中占到一定的比例后才能使人們警醒。據專家分析,水費支出一般占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以上時,居民可以承受并有較強的節水意識。
提高水價不是有意要增加人們的生活成本,目前的水價大部分居民不會覺得難以承受。盡管水價一提再提,但總體水平仍然偏低,絕大多數地區水價遠沒有低于供水成本,多數灌區現行農業水價只有供水成本的30%—60%,有些水利工程甚至無償供水,大多數供水經營者虧損嚴重。長期的無償取水和低價供水政策滋長了人們對浪費行為的心安理得。提高水價其實是一種事前提醒,它提醒人們在消費著排污、水凈化這些“幕后”消費項目時,有義務為自己的消費“埋單”。
很早以前人們使用水資源就像現在使用空氣一樣,并不重視。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在水資源從豐富到匱乏的過程中,水資源才逐漸顯示出它的商品秉性,人們究竟應該為自己的用水花多少錢才逐漸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國水價構成還很不完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價格形成機制是關鍵
水價的理順,不僅僅是價格的理順,更重要的是水價格決定過程的理順。這既是一個技術上進行計算的問題,也是通過什么機制來決定的過程。市場價格的合理性在于市場價格的確定是在沒有任何人能夠決定價格(競爭定價而非壟斷定價)的過程中決定的,是充分競爭的過程中決定的。水作為一種公益物品,與私益物品有一定的區別,不可能按照市場競爭來確定,但在一定程度上,讓所有利益相關者都能夠充分參與水的定價,其結果就會比個別人來確定價格要合理得多。為水資源的價格確定過程設計適當的集體選擇規則,這是解決中國水資源合理使用、緩解水資源緊張的具有百年大計性質的出路。
以節水技術遏制浪費
專家認為,技術和設備的落后是我國水資源浪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須提倡和推廣節水技術。具體要落實到工業、農業、城市節水三方面上:
農業方面,以節水灌溉為主,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農作物制定灌溉定額,因地制宜推行節水灌溉制度和技術,消滅大水漫灌等粗放、落后的灌溉方式。農業灌溉用水要逐步完善計量措施,安裝計量設備。工業方面要依靠科技進步對現有企業進行節水技術改造,對新工業項目要求采用節水技術,逐步淘汰耗水大、技術落后的工藝、設備,促進廢、污水的處理、回用,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在城市節水方面,要著力推廣使用節水器具,提高中水的利用率。
防止污染是最大的節約
現象二
水資源的污染更是驚人。據了解,去年全國七大江河水系及太湖、滇池和巢湖中,達到或優于地面水環境質量三類標準的河段只有36.9%;水質為四類、五類的河段達63.1%,其中劣五類水質達到37.7%;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為中度污染;75%的湖泊富營養化加??;一些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
評說
防污與節水關系很大
我是搞污染治理的,對我國水資源的污染有切身的體會,我覺得對水資源來說,防止污染就是最大的節約。
更為嚴重的是,地下水的污染會危及整個水系,這比局部地區缺水更可怕。
在防治污染方面,全社會的環保意識還有待加強。比如人們隨意丟棄廢舊電池,以為和水污染沒什么關系,事實上廢舊電池形成的電解液是最難處理的,對地下水的污染也十分嚴重。每一個人都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環境,就是一種最大的節約。
明晰水權乃節水之本
現象三
張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在這個有水則為綠洲,無水則為沙漠的地區,處于黑河中游的張掖集中了全流域95%的耕地和91%的人口。
發源于祁連山的黑河,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但是人口的增長,氣候的變化,讓黑河流域出現了水資源緊缺和生態失衡的危機。1961年,一度擁有350多平方公里水面的西居延海悄然消失。1992年,他的姊妹湖東居延海也宣告干涸。
2002年3月,張掖成為水利部確定的全國首家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
經過科學的測算之后,張掖建立了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兩套指標體系。水的總量被嚴格控制起來,全市用水權總量逐級分配到各縣、鄉、村、社,明晰到戶,配水到地,初步實現了水權明晰。水票,作為水權的體現發放到了農民手里。
在政府調控的同時,水市場也得到了培育,在張掖,用戶持水權證向水管部門購買水量,水管單位憑水票供水,節余的水可以按照市場價格在水市場實行流轉。
此后,張掖連續三年完成了國家確定的黑河分水計劃。2002年7月17日,黑河水回到了干涸10年之久的東居延海;9月14日,黑河水流歸干涸40多年的西居延海。而張掖的節水實驗,也為我們提供了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制度探索。
評說 水權理念要推廣到居民
水權和土地權一樣,說白了就是水的所有權、使用權、交易權,所有權歸國家;使用權是由各級政府通過一定的形式,明確到具體用戶一定用水量的權利;交易權就是在一定規章制度下的交易行為。
現在中國的北方地區,缺水的城市相當一部分已經部分地開始有了水權的理念。比如說很多城市都規定了每戶每月的用水量有個定額,一般講一個人一天100升,30天就是三個立方米,有的城市按照四口人來算,12方水,就是說你家用12方水的話,這個價格水價比較便宜,當你超過12方水了,對不起,累進加價。當然,這個基礎價格應是居民中困難群體也能夠承受的價格
【轉自:中國大學生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