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加富]:中國政府歷屆領導同志對林業的發展和生態建設都非常重視,1998年洪水之后,又進一步加大了對林業的投入,先后啟動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還有長江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和速生豐產林建設工程。
林業的生產有一個規律,從植樹造林到成林大約要有3到5年的過程。因此,我們六大工程啟動之后,這次我們公布的森林資源數據當中,并不是幾年來全部地進入到森林資源當中。但是,已經產生了積極的效果。這些年來這幾大工程保護了大約14億畝左右的天然林,大約近4億畝左右的人工林面積,包括非公有制造林,全國林業系統共有1538處自然保護區,近3年新建763處。因此,對生態的保護和狀況的改善還是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主要有以下這么幾點:
第一,有效地遏制了沙漠化、土地退化的擴張趨勢。我這里有幾個數據來說明這個問題。在上世紀70年代,據我們的抽樣調查監測結果顯示,每年平均沙化土地的面積是1500平方公里。80年代達到了2100平方公里,90年代初達到了2460平方公里,到了90年代末,已經達到了平均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最近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根據我們現在掌握的情況,治理面積已經遠遠大于土地沙化的面積,也就是說,要小于我們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這個擴張速度已經得到了有效遏制,這個事情我們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
第二,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的程度。據水利部門剛剛公布的2003年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結果,在我國11條主要江河流域,土壤流失量明顯減少,長江等流域土壤流失量低于多年平均土壤流失量的50%。黃河、珠江等流域土壤流失量比多年來平均的土壤流失量減少了70%,三峽庫區周圍的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23.9%。
第三,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大家知道,陸地上大約有500萬到3000萬種生物物種,有一半以上在森林里棲息和繁衍,因此,森林面積的擴大就是對野生物種的生存空間的擴大,森林生態狀況質量的改善就是對野生動物物種生存質量環境的改善。我們調查的結果顯示,目前我國130種野生植物的分布地和300種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得到了有效保護。比如大熊貓,從上個世紀1114只現在已經上升到1596只,朱繯由上個世紀的7只上升到現在的740只,還有金絲猴、東北虎等一些瀕危的野生動物,種群都已經出現不斷擴大的現象。比如我們有一些瀕危的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宣布的瀕危野生植物,上次普查當中已經發現,比如巖柏等,這些物種在重慶的大巴山山區都已經發現了。可以說,國家對林業、對生態建設的投入在保護生態和改善生態方面效果是顯著的。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