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處鄱陽湖畔的江西省鄱陽縣濕地遼闊,是我國最好的濕地之一,每年12月到來年4月份,100多種、數十萬只候鳥翩翩而至。 操海鵬 李哲民攝影報道 |
環保總局叫停30個大型違法建設項目 新聞回放:1月18日,國家環保總局宣布,因違反《環境影響評價法》,環評報告未經批準就開工建設,30個超過億元的大型項目被叫停。
專家點評:中國政法大學環境法學教授王燦發:國家環保總局敢于摸老虎屁股的這一大動作,使全社會和整個環保界為之一振,許多人為此拍手叫好,稱之為“環評風暴”。這一執法行動得到了中央領導的肯定,給地方政府和大中型企業上了一堂生動的環保課,維護了法律的尊嚴。
但是,“環評風暴”暴露出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一、一些地方政府和國有大中型企業對環保并沒有真正重視,環保法律意識淡漠;二、環評制度沒有得到很好執行,“預防為主”的環保方針沒有得到很好地落實;三、風暴性的執法只能是一種權宜之計,更重要的是建立嚴格環境執法的長效機制使企業不敢違法,使違法者隨時都能夠被“繩之以法”―――這樣環境保護法才能不再是可有可無的“橡皮圖章”,真正“硬”起來。
《可再生能源促進法》出臺 新聞回放: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以高票獲得通過,將于2006年1月1日實施。該法在強制上網、成本分攤方面做出硬性的規定,并從國家要制定可再生能源的總量目標、可再生能源的分類上網電價和財政稅收的鼓勵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專家點評: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法案室主任孫佑海博士:這部法律自起草到獲得通過,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充分表明了國家對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高度重視。這部法律的實施,對于緩解我國的能源壓力、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意義重大。
為推動該法的順利實施,還需要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大力宣傳《可再生能源法》,使之家喻戶曉;抓緊制定配套法規、規章、規劃,營造有利于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體制、機制和環境,開展法律實施情況的執法檢查和相關調研,及時對法律作出修改和補充。
綠色GDP核算試點 新聞回放:2月28日,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宣布:綠色GDP核算試點工作在10省市啟動。試點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建立地區環境核算框架;開展污染損失調查,建立地區污染經濟損失估算模型和估算方法,確定估算技術參數;在污染損失調查、污染實物量核算和環境污染治理成本調查的基礎上開展環境核算。
專家點評: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規劃院總工程師王金南:試點工作的啟動,標志著醞釀了多年的綠色GDP核算開始從理論進入實戰。
綠色GDP可以理解為“真實GDP”,不但反映了經濟增長的數量,更反映了質量,能更為科學地衡量一個國家和區域的真實發展和進步,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必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盡管綠色GDP在核算試點中遇到了一些預期的技術困難,試點省市的進度也參差不齊,但我們相信,伴隨著試點工作的深入,綠色GDP核算將給中國、給世界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圓明園防滲整改 新聞回放:3月28日,本報以《圓明園湖底正在鋪設防滲膜保護還是破壞》為題,率先報道了圓明園防滲工程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3月31日,環保總局發出停工令;4月13日,環保總局就防滲工程舉行了環評聽證會;此后,清華大學就防滲工程展開環境影響評價;7月7日,環保總局要求防滲工程進行全面整改;8月中旬,圓明園管理處按要求進行了整改。
專家點評: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如松:該事件涉及人數之多、規模之大、影響之深,觀點碰撞之激烈,都是史無前例的。這場防滲之爭既展示了民眾生態意識的提高、政府民主管理意識的增強,社會對國事、史事和生態事的關注,以及民間環保組織和環保人士的熱心參與,也暴露了我們的環境理念、管理體制、機制、技術和方法的薄弱環節。從政府方面而言,市政建設如同一盤圍棋,必須遵循整體、協同、循環、自生的生態控制論原理,必須兼顧水量和水質、物態和生態、局部和整體、眼前和長遠,系統運籌。落實科學發展觀涉及機制的創新、觀念的轉型、科學的整合與行為的升華,這局沒有下完的棋留給人們的是對生態、對建設、對工程、對科學的不盡反思。
沙化實現歷史性逆轉 新聞回放:6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第三次全國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監測結果表明,長期以來我國土地沙化持續擴展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全國沙化土地由上世紀末每年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為每年減少1283平方公里,土地沙化狀況首次呈現全國性逆轉趨勢。
專家點評: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公室總工程師楊維西:這是50多年來堅持不懈防沙治沙工作的喜人成果。它告訴人們,土地沙化是可以治理的。
然而,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當前的較好局面只是初步的、不穩定的,各種自然的、人為的不利因素還都存在,如果稍有松懈,沙化擴展的局面還會再現。防沙治沙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容不得絲毫懈怠和麻痹。
臺風造成重大損失 新聞回放:今年先后有“海棠”、“天鷹”、“麥莎”、“泰利”等8個較強臺風和強熱帶風暴襲擊我國,僅“麥莎”、“泰利”就造成149人死亡,經濟損失300多億元。
專家點評: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肖子牛:今年在西太平洋和南中國海生成的熱帶風暴的數量并不多,在我國登陸數量也僅略多于平均(多年平均7個),但其強度均為臺風(6個)和強熱帶風暴(2個),今年登陸時達臺風強度的個數是常年的2倍,臺風的“脾氣”正變得越來越暴躁―――強度普遍比較大,損失慘重。近兩年間出現了強臺風發生頻率增加的跡象,但是否會延續下去還不能肯定。
不論影響我國的臺風頻率和強度是否會繼續增加,這一災害性天氣都應該引起更多重視。要減輕臺風造成的損失,千萬不要存在任何僥幸心理,防患于未然是最重要的。
濕地保護邁出重要步伐 新聞回放:8月30日,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正式啟動。今年1月國務院原則通過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明確提出了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的總體目標、指導原則和重點項目,總投資達75億元。同時,《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提出,將投資90億元,用于建設200多個濕地保護和恢復工程。
專家點評: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蔡述明:今年的濕地保護可謂喜報頻傳,堪稱我國生態建設的一大亮點。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即將成立,《濕地保護條例》納入立法議程,都將為我國的濕地保護提供有力的保障。當前,濫用、侵占、破壞濕地的行為還時有發生,需要我們只爭朝夕,為子孫后代保護好“地球之腎”。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新聞回放:10月中旬召開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明確地寫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此前,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胡錦濤同志強調,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專家點評: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復盛:“十一五”規劃建議將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一個重要的原則鄭重提出來,符合中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反映人民的心愿,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對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提高資源環境保障能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當然,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觀念的轉變,也有待法律的完善、政策的保障和技術的支撐,需要全國各地和社會各界付出扎實的行動。
應對松花江污染 新聞回放: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發生爆炸事故,導致松花江水受到嚴重污染,嚴重威脅下游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產生活。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周密部署下,沿江干部群眾萬眾一心,打響了一場水污染防控戰,把污染損失降到了較低程度,群眾的健康、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
專家點評: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馬中教授:松花江污染事故發生后,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及時啟動應急預案,采取有力措施防控污染,得到了聯合國官員及專家的肯定。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告訴我們,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進程,環境風險已經悄悄地出現在我們身邊。當我們在為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歡欣鼓舞時,必須保持清醒,認識到環境風險的等級也在同步提高。該事件還表明,盡管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防治環境污染的能力依然非常薄弱,還存在許多“軟肋”―――環境風險已經危害國家安全,控制環境風險要從加強環保部門的管理能力開始。
《人民日報》 (2005年12月22日 第十六版)
 |
安裝在山東濱州市中海風景區太陽島上的太陽能照明燈。 劉桂林攝 |
 |
圖為圓明園湖底防滲膜鋪設現場。 本報記者趙永新攝于3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