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在城市污水處理中徹底去除毒害,避免二次污染?怎樣在保持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處理好環境保護問題?怎樣借助社會企業的力量治理城市污水,減少政府的投入和風險?怎樣實現城市污水處理的資源化利用?
廣州市在治理城市污水中的污泥處理環節大膽采用BOT方式進行法人招標,引入社會企業加入污水處理工作,成功建成了全國首家、世界最大的污泥處理BOT項目,使廣州朝著“碧水藍天”目標又大大前進了一步。
廣州老城區生活污水今年底前將實現100%處理,目前處理率已達77%以上,污水處理量約150萬噸/日。按照每處理1500噸污水產生1噸污泥來算,每天將因此產生近千噸污泥。以前,這些污泥直接傾入珠江海域或進行垃圾填埋,如今它們被制成環保磚,實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合理利用。記者獲悉,國內首家污泥處理廠將要擴容到每日處理1200噸污泥的規模。
污泥含病原微生物及重金屬等污染物
城市污染的產生十分簡單,而城市污水處理的過程則未必人人都了解。當城市污水通過各種管道匯集到污水處理廠,經過相關處理后,并不是全都轉化成清潔水,還會留下大量的污泥。這種污泥含水量高、易腐爛,有強烈的臭味,并且含有寄生蟲卵、病原微生物及重金屬,如不加以妥善處理,任意排放,將會造成二次污染。以廣州來說,廣州舊城區四大污水處理廠污泥產量超過900噸/日。
在污水治理中出現如此大量的污泥應該如何處理?一直以來,廣州污水廠產生的污泥大部分運到珠江口伶仃洋傾倒入海,部分運往李坑垃圾填埋場進行填埋,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污泥處理廠20年后移交市政府
為解決現有的污泥出路及四大污水廠建設后污泥處理問題,同時減少政府投入,市政府決定在污泥治理項目上實施BOT運作,通過招標興建一座污泥處理廠,配合全市各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解決污泥二次污染問題。這座污泥廠由中標單位廣州鉻德工程有限公司建設、運營,20年后移交給廣州市政府。政府將按195元/噸的標準支付污泥處理費,建設運營單位將從中獲得約7%的利潤,達到保本微利目的。
此舉既可徹底治理污泥污染,減少政府投入費用,還有利于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發展循環經濟。廣州因此而成為全國最早的以BOT項目方式進行污泥處理的城市,建成運營的津生污泥處理廠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污泥處理BOT項目。
據了解,無害化處理后的污泥已經開始用來制成墻體紅磚。該公司副總經理戚曙光表示,經除臭除毒等技術處理后,污泥已經十分“健康”了,填埋不會污染環境,但有點浪費,因為污泥無機物含量高,極適宜做建筑材料。該公司將處理后的污泥制磚,每天能制25萬塊一級質量標準的紅磚,避免了填埋長期占用土地外,還創造了新的經濟效益。
據了解,項目建設運營單位對于試運行階段不足的工程環節進行了迅速改進,通過采取改造工藝技術、改進封閉污泥堆放、加建水處理中心、種植吸味樹等措施,對污泥處理過程中的排水、臭氣進行嚴格控制,較好地避免對周邊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污泥處理廠將擴容日處理能力達1200噸
隨著廣州污水處理量的增加,到今年年底,污水處理能力將達到202.5萬噸/日,獵德三期、大沙地等新污水處理廠也將陸續按期建成投產,屆時所產生的污泥將超過目前污泥廠的設計處理能力。因此,市政園林局決定對污泥處理廠擴容,達到污泥處理能力1200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