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群眾把環保部門一線執法人員‘自收自支’、靠收取排污費養活自己形象地比喻為‘老鼠養貓’,我認為這就是當前群眾大量地反映環保監督執法不到位在管理體制上的原因!”在今年年初的河南省兩會上,省政協委員潘鳴鐘面對媒體這樣說。這條尷尬的“貓鼠”“生態平衡鏈”,在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又成為代表委員們批評的對象。
污染越重環保越富
龔玲代表去年就松花江水污染問題進行調研時了解到,當前水污染防治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尤其是一些基層縣市,依然停留在吃飯財政的地步,基本的水污染防治資金都難以到位。
龔玲了解到,在松花江上游的吉林省吉林市,多年計劃興建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因資金沒有落實,雖然可行性研究與環評等前期工作早已完成,可工程建設遲遲不能開工。已建成的城市污水處理廠由于缺乏啟動資金和運行費用問題,不能如期投入試運行。
吉林市環保局副局長邱鵬苦惱地說,松花江流域發生重大苯類污染事件時,必要的防護服、應急監測設備和車輛都不夠用,只好把一些水樣送到省里檢驗,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在黃河流域一些省區,不少地方環保經費沒有被列入政府財政預算,有的縣環保局竟是“財政黑戶”,主要靠吃“排污費”運轉,客觀上造成了“污染越重,環保越富”的怪現象。在一些污染企業密集的地方,環保工作人員衣食無憂;而在污染企業被大量關停的地方,環保人員卻連工資都發不出。
在河南新鄉,衛輝市環保局共有100多名職工,只有不足20人屬于財政全額供養的行政編制人員,另外事業編制職工屬于“自收自支”范疇。職工工資沒有保障,還欠下不少外債,加油站都不愿給環保局“賒油”;一旦下鄉執行排查任務,帶隊的局領導就得墊汽油錢。
一些基層的環保官員說,隨著國家治污力度加大,基層環保部門工作越來越重,但上級只壓任務,經費卻不能足額撥付。據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環資委調查,由于縣級財政緊張,寧夏不少縣沒有獨立的環保機構。
是保護環境還是保護污染
在不少地方,一些基層環保人員非常困惑:按國家規定,環保經費應由各級財政列支,但有的地方政府卻讓環保部門“自收自支”。在這種體制下,環保部門要保護的是環境還是污染企業?
調查,目前河南省縣級一線執法人員超過10000人,是編制數的5.5倍,69%的人員靠自收自支養活,到2006年全面實行排污費收支兩條線后,這些人如何安置將成為突出的問題。
國務院最新頒布的《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規定,排污費應當全部專項用于環境污染防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擠占和挪用。可在一些大江大河流域的許多基層環保部門,“排污費”絕大部分沒有被用來治污,而是變成了“人頭費”。一些基層環保部門陷入“收錢養人、養人收錢”的怪圈。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孫兆學說,基層環保部門本是環保執法的“主力”,如果把排污企業比作“老鼠”,環保執法人員應是“貓”;可現在的狀況是,貓要靠老鼠供養,老鼠更要靠貓活下去。
山西省人大常委會有關部門在調查中就發現這樣一個現象,一些地方經濟發展了,財政收入增加了,但政府用于環保的投入卻沒有增加。去年,山西用于治污的投入64億元,其中多數是社會和企業自籌,政府投入嚴重不足,特別是用于環境投入和環保能力建設方面的資金至今沒納入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體系。
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干部郭忠烈說,在一些地方的領導眼中,環保是虧本的事,與發展是對立的,花錢搞環保不如投資上項目,有的領導甚至提出“寧可嗆死,不能餓死”的觀點。在這種“發展觀”下,環保部門往往是職能“弱化”、地位“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