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西部地區包括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西藏、云南、貴州、四川和重慶1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擁有538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占全國國土面積的56%;但地形和氣候條件比較差,其中土地資源中平原、盆地面積不到10%,約有48%的土地資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且年平均氣溫偏低,大部分省區市在10℃以下,有近1/2地區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西部地區目前有人口2.87億,占全國的23%。建國50年來,西部地區的工業體系、科技實力和人力資本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目前,該地區石化、核工業、航天、光纜傳導、有色冶金及軍工技術都已具有相當實力。但水資源缺乏,自然地理條件差,生態環境惡化,教育文化設施與投入不足,都有待花大力氣改善。
我國西部地區包括西北干旱區和青藏高原區兩部分,西北干旱區即西北地區,泛指柴達木盆地、陜甘寧盆地、內蒙古高原、以及新疆的廣大地區,總面積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30%;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區,具有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在西部大開發中,了解和把握上述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礦產資源分布、人口與工農業布局等對環境改造與治理開發的關系至關重要。
由于草場退化,牧民沒有草喂羊,為防止羊身上的毛被別的羊吃掉,牧民無奈只得給羊穿上衣服
缺草 西部的羊互相啃食羊毛,牧民無奈只得給羊穿上衣服,但是裸露在外面的羊毛還是被別的羊啃禿了
這只羊“穿”不起衣服,其身上的羊毛變成了別的羊的食物
沙漠之舟”由于找不到食物,即將“擱淺”,瘦苦嶙峋
西部兒童僅能喝到少的可憐的混濁的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