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19日報道
外媒稱,2014年西非爆發埃博拉疫情。人類的死亡在西非逐漸有了一個代名詞——埃博拉。據世衛組織稱,本次埃博拉疫情是2月在幾內亞爆發的,但早在2013年12月就已檢測出這種病毒。
據拉美社12月17日報道,但直到3月12日才由一家法國研究機構公開宣布中非地區存在埃博拉病毒。兩天后,世衛組織正式向全世界宣布埃博拉疫情爆發,當時感染人數已經達到86人。
與此同時,幾內亞首都科納克里公布已有59人死于埃博拉病毒。病毒學家稱,這次的埃博拉病毒類型為扎伊爾型變種,4月被證實是有史以來最危險的類型。
隨后世衛組織也強調了這一結論,并稱截至4月7日埃博拉病毒在幾內亞造成的死亡人數已經升至137人。
所有死者都死于嚴重的嘔吐、腹瀉和高熱,以及腎功能和肝功能紊亂。在死前,內出血會導致患者全身出血不止。
2014年頭4個月過去后,世衛組織估計西非的埃博拉病毒死亡率可能高達60%。
世衛組織稱,塞拉利昂3月初確認第一例埃博拉病毒死亡病例,一個月這個數字就上升到224人,使該國成了埃博拉病毒致死人數第三多的國家。
這個數字已經接近1995年埃博拉病毒在加蓬和科特迪瓦導致的死亡人數的總和—250人。38年前埃博拉病毒在如今的剛果共和國導致280人死亡,當時的死亡率高達90%。這個數字距離280人也不遠了。
從今年第二季度開始,埃博拉病毒在利比里亞、塞拉利昂和馬里擴散開來。
8月8日世衛組織表示,由于尚未找到治愈埃博拉患者的有效方法,因此埃博拉疫情仍是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為了抗議埃博拉病毒,世界各國紛紛行動了起來。聯合國安理會就埃博拉疫情召開緊急會議并一致通過第2177號決議,呼吁聯合國會員國向遭受疫情影響的國家提供緊急援助。
聯合國大會集中力量應對埃博拉疫情的威脅,并將其他威脅到世界安全的問題放在了一旁。
歐洲議會也對埃博拉疫情表現出格外的關切。到了9月聯合國呼吁世界各國捐款10億美元用于抵抗埃博拉疫情。
由于病毒威脅極大,且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埃博拉病毒很快就會導致患者器官衰竭、身體系統瓦解。
此外,非洲地區居民具有特殊的宗教和文化傳統、混居的生活習慣、政府工作效率地下、居民沒有良好的飲食習慣等因素也導致埃博拉疫情迅速擴散。
到了9月埃博拉患者的死亡率依然保持著極高的水平,每10名患者中就會有6名被埃博拉病毒奪取生命。
10月下半月世衛組織宣布塞內加爾和尼日利亞的埃博拉疫情結束,給人們帶來了希望。達喀爾和阿布賈報告世衛組織,兩國在兩個病毒潛伏期,即42天內沒有新增病例。
11月底世衛組織警告說曾經感染病毒的人在痊愈后3個月內,其體液中還可能含有埃博拉病毒。
12月醫生無國界組織開始在埃博拉幸存者的血漿中試驗新型藥物。這種疫苗將有助于埃博拉感染者痊愈。
美國制造的Brincidofovir和日本的Favipiravir等試驗性藥物都在西非投入臨床試驗。
美國馬里蘭大學研制出的一種疫苗或可從基因上改變埃博拉病毒,目前已經在馬里、英國和瑞士投入了試驗。
據世衛組織稱,今年以來埃博拉疫情在全世界造成6500人死亡,估計有將近兩萬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
然而,就在2015年即將來臨之際,人類依然沒有一種能夠預防埃博拉病毒的疫苗,也沒有一種有效的療法。不過希望的曙光已經照亮地平線。
世衛組織表示,12月傳來一個樂觀的消息:馬里蘭大學研制的疫苗被證實在靈長動物身上100%有效,目前已經投入人體試驗。
希望到了2015年埃博拉不再是死亡的名字。
延伸閱讀中國自主研發的埃博拉疫苗獲批進入臨床試驗
參考消息網12月19日報道
外媒稱,中國自主研發的重組埃博拉疫苗獲得臨床許可,進入人體試驗。
路透社12月18日援引新華社報道稱,引述解放軍總后勤部的消息稱,該疫苗由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陳薇領銜的創新團隊研發。
報道稱:“這是繼美國、加拿大之后世界上第三個進入臨床試驗的埃博拉疫苗,也是全球首個2014基因突變型埃博拉疫苗。”
該疫苗的聯合研制單位是由國家“千人計劃”引進人才創辦的天津康希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2014-12-19 10:21:37)
延伸閱讀俄軍醫在幾內亞建野戰醫院 協助對抗埃博拉疫情
中新網12月18日電據俄媒18日報道,俄羅斯國防部信息新聞中心日前發布消息稱,俄羅斯軍醫人員日前已經抵達幾內亞共和國協助當地人民抗擊埃博拉疫情。
俄羅斯國防部稱,俄羅斯軍醫人員已經于12月14日到達幾內亞,支援當地醫護工作者。
按俄聯邦總統命令,俄羅斯在科納克里建立了移動軍事醫院,并已成為國際抗擊埃博拉疫情戰線的一部分。據悉,該野戰醫院可同時容納200人進行治療。
俄聯邦國防部指出,“俄羅斯專家正在緊急組織治療、藥品供給、醫療分診和疏散工作,同時也在進行患者治療地的衛生清潔工作。”
目前埃博拉疫情仍在非洲多國肆虐,世界衛生組織稱,截至12月14日,全球受到埃博拉疫情影響的8個國家內,共有18603例埃博拉病例,其中6915人死亡,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三國受影響最為嚴重,在這幾個重災區中,共有18569人感染,6900人死亡。
(2014-12-18 14:54:09)
延伸閱讀2014國際大事件之埃博拉疫情:一種病毒引發的危機
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 吳旭)埃博拉疫情是2014年世界公共衛生領域的大事件。一度被認為是“非洲特產”的病毒引發了一場足以影響全球政治、經濟、社會、安全等諸多方面的危機。
今年初,新一輪埃博拉疫情出現在幾內亞,并在短短數月內席卷了塞拉利昂、利比里亞等國。隨后,美國、西班牙、印度于10月、11月相繼出現疫情,埃博拉疫情拉響了全球警報。一時間,國際社會一片嘩然。
據世界衛生組織本月15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已有近兩萬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因埃博拉病毒喪生的人數已達6800人以上。不論是感染病例數量、死亡人數,還是受影響地區范圍,此次疫情都達到了該病毒1976年被發現以來的最大規模。
埃博拉病毒的蔓延造成了一場公共健康危機,同時也引發了經濟、社會領域的一系列問題。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埃博拉嚴重影響了塞拉利昂、利比里亞和幾內亞三個國家的經濟,重創旅游業、投資、公共支出和勞動力市場。債務合計價值高達24億美元。
而隨著利比里亞隔離區發生騷亂、塞拉利昂醫生連續罷工,疫情引發的社會問題接踵而至。上千名兒童失去單親或雙親,成為“埃博拉孤兒”;隔離區民眾因食品短缺、物價上漲而怨聲載道……這些事實表明,如果疫情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控制,西非地區將面臨一場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
肆虐的病毒讓西非多國籠罩在陰霾之下,同時也牽動了全世界的神經。國際社會開始反思無法在短期內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的原因。美國《時代》周刊綜合各方觀點指出,缺乏藥物和治療方法,且一些傳統宗教、文化風俗固然是其中原因,但國際社會因反應滯后實則難辭其咎。
在疫情爆發初期,國際社會并未予以足夠重視,美國、日本等國的醫療隊在疫情初期還撤離了疫區,參與救援的多數是非政府組織。直到8月,世衛組織宣布埃博拉疫情為“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全球及區域性國際組織、一些國家才加大了關注及援助力度。“如果你現在問我,我會說,我們當時的反應應該更加強有力一些。”世衛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事后反思,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對埃博拉疫情的應對不夠迅速。
本次疫情中,國際社會的援助主要體現在提供醫療物資和醫護人員、資金支持以及疫苗研發等方面。中國是最早參與埃博拉救治工作和提供物資援助的國家之一。今年3月、5月、8月,中國政府三度向疫區捐贈。當9月底、10月初傳出疫情發展的新消息后,中國有關方面再度表示追加援助,同時還為疫區國家援建了生物實驗室和治療中心。此外,從中國各地、各大醫療機構累計派出的400多名醫務人員參加救治,一些中國專業人士和志愿者,也加入民間組織,投入到非洲疫區一線。
病毒沒有國界,隨著全球關聯性增強,傳染病的聯防聯控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全球治理的內容之一。而這場國際社會合作抗擊疫情的“戰役”,在一定程度上將成為考驗大國責任與能力的“試金石”。
作者: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