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敬、可愛的護士職業,卻在申城面臨不小挑戰:因勞動強度、收入等問題,護士隊伍長期存在缺口。隨著多家醫院擴建、新建院區,缺口越來越大,部分醫院甚至遭遇護士荒,擴建發展不得不暫時擱淺。有床位、缺護士,發展中出現的尷尬問題,影響了醫院規劃,亦使服務質量打了折。本報從今天起刊登一組兩篇文章,分析這一現象,探討相關對策;同時通過跟班記錄,感受和講述護士們的甘苦。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東院區試運行中,院領導遇棘手難題:護士人手不夠,病區開不出來。黨委書記秦新裕直言,“每月都有五六名護士辭職,護理隊伍捉襟見肘。沒有護士,4個新病區難以開張。”
醫院擴張缺護士,并非中山醫院一家。記者獲悉:包括華山醫院北院等數家新建醫院,同樣面臨讓人著急的護士荒。
人手少、危重病多
90后女孩小曹,去年剛入職當護士。年前,她遞交了辭職報告,“工作三班倒太辛苦,收入微薄,還要經常考試,考慮換個輕松點的崗位。”中山醫院護理部主任徐建鳴列出數據:僅去年一年,醫院有56名護士辭職,其中80%至90%工作不滿5年。她解釋,入職一年以內,工作第四、五個年頭,可謂兩個辭職高峰;分析原因,有的女孩剛開始無法適應護理崗位,選擇離開;有的結婚生子后,無法事業家庭兼顧,最終辭職。
護士短缺日漸加重,影響到醫院正常發展步伐。目前,中山醫院有1400余名護士,每年入職150余名,辭職率近兩年約為4%;護士遇分娩、產假等一般休假兩年左右,占整個護理隊伍10%左右;三甲醫院危重病人多,重癥監護室床護比要求高……多種因素疊加,護士人手明顯緊缺。秦新裕表示,根據規劃,中山醫院東院區擬所有病區全部試運行,但因護士緊缺,起碼4個病區無法正常開出。
招不到,留不住
近年來,申城醫療服務量急速增長,對護士的需求也快速增長。市衛生計生委數據顯示,目前,本市約有注冊護士7.8萬余人,國家規定床護比正常值為1:0.4,可絕大多數醫院都難以達標。從培養生源來看,本市護理本科院校、中專健康學校等,每年畢業生約為4000至5000人,仍難以滿足醫院擴容的實際需求。
此外,流失率走高也是護士荒的一大原因。護士去哪兒了?以中山醫院為例,去年辭職護士中,31名依舊選擇護理崗位,其中4名前往學校,27名前往日間醫療機構(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口腔診所、體檢中心等)。專家表示,高年資護士收入待遇尚可,但勞動強度持續不減,一些人選擇前往更為輕松的社區衛生中心;低年資護士(入職兩年以內)需要應對大量繁雜的基礎護理,每月到手收入大多只有一兩千元,不少家中獨生女便索性走人。徐建鳴說,臨床上,曾看到小護士爸媽沖到病房,拽著女兒就走,拋下一句“我寧愿在家養著你,也不要讓你這么辛苦”。
如何留住護士心
護士荒如何有效解決?一些醫院正著手從培養模式上逆轉現狀。據悉,瑞金醫院等醫療機構,在相關護理學校開展定向培養,以滿足臨床實際需求。為讓新院區順利運行,不久前,中山醫院也由院領導帶隊,前往江蘇省南通市,與當地護理學校商議定向培養護士事宜。
專家表示,解決護士荒,各相關部門還應聯動,保持信息暢通,共同應對。作為教育機構,護理學校招生規模一般幾年調整一次;醫療機構擴張,則屬短期行為。兩者間產生的護理缺口,需得到提前評估,并與教育主管部門聯手,結合教育機構的實際能力,靈活擴招,以滿足實際需求。
復旦大學護理學院院長胡雁強調,護士的分級分層管理應強化,體現護士專業度、點亮職業前景,方可留住人才。目前,申城護理專業研究生、本科生、大專生進入臨床后,工作起點差別不大。高學歷護士認為,學歷知識仿佛“清零”了,并無優勢,職業穩定性受到影響。其實,專科護士發展大有作為,國外造口師、透析護師、移植護師等,具有資質非但可獨立開門診,還具有處方權,社會地位很高。為扭轉護士荒,還需有的放矢設計方案,給薪資待遇偏低的低年資護士提供相應補貼,為高年資護士提供專科學習途徑,最終留住護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