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北路街道長跑隊,隊員平均年齡超過65歲,因共同的業(yè)余愛好走到一起,又開始尋找共同的公益情懷
在慈善超市里,長跑隊的志愿者們剛剛整理好一批物資。 欒吟之 攝
一群穿著運動衫運動褲的老伯伯老媽媽,一口氣能跑上半程馬拉松——不用為他們擔心,他們年紀雖然都很大,但個個腿腳靈便。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這群老人因共同的業(yè)余愛好走到一起,此后開始尋找共同的價值取向和公益人格。他們共同管理起一家慈善超市,還承擔起各種各樣的志愿服務。一支老年長跑隊是如何做到這些的?
以“趣緣”締結
周末清晨,氣溫適宜,城市街頭特別清靜。
早上5時30分,虹口足球場門前,一群精神奕奕的老年人一路小跑著集合,沿著逸仙路、政立路、淞滬路一路慢跑至復旦大學,再原路返回至魯迅公園。這樣的訓練堅持多年、風雨無阻,老人們早已養(yǎng)成了早起鍛煉的習慣。
這是四川北路街道長跑隊的老人們在訓練。這支隊伍成立于1980年,起初只有10來人,大多是附近社區(qū)里喜歡跑步健身的退休老人。逐漸的,越來越多的鍛煉者加入進來,甚至有的家住寶山、浦東等地區(qū)。如今長跑隊84名隊員中,平均年齡65歲,年齡最大的已年近九旬。
穿著“青松馬拉松俱樂部”隊服的華駿琦老人,一看就是“專業(yè)級”跑步選手。“青松俱樂部”就是四川北路街道長跑隊的前身,這套運動服已經陪伴老人多年。已有40年“跑齡”的他,1996年第一次參加馬拉松賽,就跑完全程42公里,最好成績是4小時10分左右。在參加過18次馬拉松全程后,他因為超齡而不能再報名,老人一點也不覺得遺憾,自顧自地穿上裝備,跟著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大部隊跑半程。
高齡老人的熱情,點燃了整支長跑隊伍。61歲的范紅芬是長跑隊里為數不多的女性,她原先是騎游隊成員,后來參加長跑,“跑得動的時候就慢跑,跑不動的時候就跟著走,家里人都說,我比以前顯得年輕、氣色好。”而67歲的薛將金也是隊伍里的積極分子。他工作時體態(tài)發(fā)福、血脂超標,為了身體健康,他一退休就參加了長跑隊訓練。剛開始,跑上一小段路,他就氣喘吁吁。現在,他已能順利跑完常規(guī)訓練全程。開跑以來,不僅瘦了一圈,血脂也正常了。
這些年,隊員們先后將足跡留在了江西、大連、山東、西藏等地各項比賽中,在不停奔跑中收獲健康和快樂,跑步已經變成了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隊長王震說,雖然長跑對每個人的意義不相同,但大家共同收獲的財富很多。訓練中遇到困難,隊員們相互鼓勵,分享各自心得。除了跑步,隊員們還組織起了合唱隊,參加各項公益活動。
一個以趣緣為紐帶聯結的群體,會自然而然尋找共同的價值取向,最終走向同一個目標。在這一點上,長跑隊選擇的是公益,大家找到了共同的公益人格。
一次5公里迷你馬拉松賽,隊員們全體充當志愿者,沿路維持秩序,為參賽選手敲章、送水等等。隊長王震說,現在,隊員們負責管理街道慈善超市,接收、發(fā)放物資并負責日常管理,許多隊員還擔任平安志愿者、義務宣傳員等等,把許多時間和精力都貢獻給了社區(qū)公益。
義務管理慈善超市
四川北路街道慈善超市,位于新廣路296號生活服務中心旁一個不起眼的玻璃門里。每周一到周六上午,都會有2名長跑隊志愿者在此值班,等待接納物資、為困難戶服務。值班表上,志愿者還留下家庭電話和手機。
記者看到,慈善超市面積不大,每件東西都擺放得井井有條。這里的衣服、玩具、學習用品、生活用品等上千件慈善物資,都由志愿者分門別類地一件件整理,所有的衣服都按照尺寸、質地、顏色、穿衣的季節(jié)等等規(guī)整到不同的貨架,方便困難戶領取。
范紅芬和湯美華自告奮勇擔負起每周六值班的任務,這兩位退休女士都是家里的主婦。范紅芬說,有的志愿者住在寶山、來回騎車兩個小時,都能堅持每周按時值班,自己家里近,老伴也可以幫著做家務,就選這么一個“最為難的日子”。湯美華和薛將金這對夫妻都是長跑隊的成員,兩人都很愿意多奉獻一些。有時,居民打電話來,說家里有許多衣物和物品想捐到慈善超市,夫妻倆就會一起騎車上門取件,花上許多時間。
志愿者們拿著每月1000多元的“津貼”,一分錢都沒有放進自己的口袋,而是悉數用作長跑隊的活動經費。而隊員們平時,也都養(yǎng)成了定期為慈善超市捐款捐物的習慣,如今,隊員們開會的地點常常放在慈善超市,這里已然成了大家共同的家園。還有一次,隊員們從虹口體育場出發(fā),跑步近一小時來到市慈善基金會,捐出大家湊起來的1000元錢。
如今,許多街道的慈善超市正在向社會化管理和運營發(fā)展,管理部門正在從大包大攬中退出,由直接管理變?yōu)橘徺I第三方服務,以行政監(jiān)督方式取而代之。而如四川北路街道那樣放手讓一支團隊參與管理的,卻不多見。街道生活服務中心負責人說,多虧這群既負責任、又身體很棒的老人不計回報承擔責任,他們希望培養(yǎng)更多這樣的趣緣團隊,來承接各種為民服務事項。
志愿服務“上癮”
“人年紀大了,圖個什么,圖的不就是身體好嗎?身體好了,自然就想多多發(fā)揮些社會價值。”長跑隊的老年隊員們幾乎個個都這么說,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注冊登記的志愿者,在生活的社區(qū)里、在左鄰右舍中間發(fā)光發(fā)熱。
隊長王震是川北街道有名的攝影志愿者,65歲的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去年9月,街道為360對結婚60年以上的“鉆石婚”老夫妻舉辦慶祝活動,并借著這個活動向他們居住了60余年的老宅公益坊作別。開過影樓的高級攝影師王震擔任這次活動最主要的志愿者之一,承擔為60多對老夫婦拍照的任務。
他放下手頭所有事,做了許多準備工作。比如,自己制作電腦背景板,在老宅附近尋找合適的拍攝點,一次次為老人重拍、后期修片、制作鏡框等等。
“這讓我體會到許多快樂。”王震說,許多老人會拉著他聊天,告訴他相識相知的故事,以及成家立業(yè)、養(yǎng)兒育女的艱辛。有對老夫婦讓王震印象很深,他們在公益坊居住了63年,丈夫將妻子的名字改成和公益坊氣場相符的“陸依萍”。巧合的是,若干年后,由瓊瑤小說改變的電視劇《情深深雨蒙蒙》,女主角也叫這個名字,而這對老人也有一段類似“情深深雨蒙蒙”的愛情故事。
做公益也會“上癮”。王震還參加街道每月最后一個周六舉辦的義務便民服務,收取很便宜的費用為老人拍證件照和生活照。他帶動了不少長跑隊隊員,大家都會發(fā)揮各自所長參與服務。
如今,這支團隊因為凝聚力強、愛做好事而聲名遠揚。有家敬老院正在與他們接洽,希望他們今后帶著敬老院老人一起外出活動,用老年人服務老年人的方式,讓長期住在敬老院的老人開心開心。隊員們對這個合作很感興趣,今后,他們做慈善公益的戰(zhàn)線將拉得更長。
“公益情懷”是社會稀缺資源
與長跑隊老人們聊天,讓我感到很愉悅。這群老人身上絲毫沒有暮氣,舉手投足、話語間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熱誠。
真正從事持久的公益需要更穩(wěn)定的公益情懷。如今社會發(fā)展節(jié)奏快、功利心態(tài)蔓延,人們的公共情懷和公共參與意識還不那么強。相比之下,這些老人不計報酬、完全不摻雜個人私利而堅持公益活動,難能可貴。
公益并非英雄行為,而是一種服務,其精髓就是實事求是,埋頭苦干。絕不炫耀自己的才能和品格,不為自己的財力多寡來打算;除此之外,公益人必須服從組織、勇于承擔責任。社會責任意識是區(qū)別做志愿者與做好人好事的標準,捐一件衣服做起來也很簡單,可是要做真正的公益,長久的堅持就需要用使命感和責任心來維系。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許多公益人像這些愛跑步的老人一樣,覺得“非常快樂”,對社會充滿感恩。他們覺得自己收獲了人生成就感和價值認同感。有位美國心理學家霍金斯用科學研究印證了他們的感受——20多年的研究表明,善有善報有科學依據,樂觀、寬容、理智、理解、關愛等心理狀態(tài)能改善身心健康。人格發(fā)展、道德發(fā)展,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都能得到無形的提高。
這樣的公益情懷,是這個社會的“稀缺資源”,或許一半來自于天性、一半靠后天培養(yǎng)。如今,社會各界都漸漸意識到其重要性,基于此,我國志愿服務的立法也正在趨于完善,從保障志愿者合法權益入手,引導和規(guī)范志愿服務活動,促進志愿服務事業(yè)健康發(fā)展,同時體現平等自愿、民主參與、政府指導、權益保障和權責統(tǒng)一等原則。
在筆者看來,保障公益人的熱情,立法方面還應該作進一步明確。比如,要確定志愿服務的法律原則,如自愿、奉獻(公益)、政府主導與民間投入相結合等基本原則;還要規(guī)定志愿者的權利與義務,明確志愿者、志愿者組織和志愿服務管理組織三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建立三方之間的糾紛解決機制等內容,并規(guī)范志愿服務的風險防范和控制,鼓勵保險企業(yè)研發(fā)有針對性的保險,政府也應指導建立多種來源的基金,救助服務中產生的權益損害,不能讓公益人自己承擔風險。
但愿整個社會,方方面面都能營造這樣的氛圍,鼓勵人們自覺向上、一心向善,讓公益人格綻放最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