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又稱孤獨癥,是一種廣泛性發(fā)育障礙的代表性疾病,一般起病于36個月以內,主要表現(xiàn)為: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的行為方式。陜西科技大學關愛農村自閉癥兒童實踐團通過調研走訪,在佛坪當地宣傳自閉癥知識,推廣“三位一體”幫扶模式,聯(lián)合醫(yī)院、政府發(fā)現(xiàn)那些未被發(fā)現(xiàn)的自閉癥患者并對他們進行幫扶。
“大爺,您知道自閉癥是什么嗎?”“您所知道的自閉癥癥狀有哪些?”“您附近的孩子有這樣的癥狀嗎?”這是實踐團成員們向農村民眾宣傳時發(fā)問的最多的三句話,他們不斷重復,耐心地為村民講解自閉癥知識,呼吁村民關注孩子的成長。公益這條路從來都不好走,更別說是在大山里尋找這樣極易被忽視的自閉癥兒童群體。實踐團成員背著一疊厚厚的宣傳資料、調查問卷、家庭走訪單以及當天的干糧兵分兩路從鎮(zhèn)中心的岳壩小學出發(fā),分別前往草林村和栗子壩村。清晨七點,他們就要出發(fā)前往目的地展開調研,為了節(jié)省時間,隊員午飯都是蹲在路邊解決的。烈日下,每個隊員留給我們的都是一直堅定往前走的背影,“當和疑似自閉癥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交流的那個時刻,心里就有點酸酸的,家庭的負擔,他們對我們的信任,讓我覺得一定要做好這個公益。”實踐隊員陳思這樣說道。
經過一天的長途跋涉,實踐隊員共走訪了4個村莊,往返共計20公里,獲得調研問卷68份,尋找到5例疑似自閉癥兒童病例,被普及自閉癥知識的群眾多達120余人。
實踐隊隊長羅姣:“我們只知道實踐的時間不夠,所以想去做到更好。”對于實踐隊隊員來說,這次實踐并不是一次游山玩水的好機會,相反,短短幾天,考驗頗多,當地村民大多是老幼婦孺,又是否愿意聽他們宣傳自閉癥知識?誰家的父母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貼上“自閉癥患者”的標簽?可最讓隊員們尷尬的卻是村民們對于這樣的病情仿佛視而不見,甚至不愿提及,認為孩子只是父母外出照顧不周或者天生太內向,長大了病情就會自然消失。可現(xiàn)實并非如此,據專家介紹,3歲到6歲是自閉癥患者的最佳治療時間,治療年齡越早,對患者的病情改善程度就越明顯。
“關愛自閉癥,讓星星兒不再孤獨”,一天的志愿行程結束,接下來的幾天該實踐團會繼續(xù)對附近村落進行走訪調研,尋找農村自閉癥兒童,讓地處深山的他們感受到來自大學生的關懷,并聯(lián)合政府及相關專業(yè)醫(yī)療機構對自閉癥患者進行專項診療,對其進行持續(xù)性幫扶。(陜西科技大學2016赴漢中佛坪縣關愛農村自閉癥兒童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