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油國標未出臺 配比不明示、突出高價油成潛規則
2016-10-25新京報
調和油國標12年遲遲未出,配比不明示、突出高價油成行業潛規則,4年8起訴訟油企均敗訴
近期,長壽花“橄欖玉米調和油”因強調其橄欖油為西班牙特級初榨,但未標志配料含量等,被法院一審認定為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要求,其經銷商需10倍賠償消費者。調和油市場亂象再次引發關注。
事實上,“加一滴橄欖油,就敢稱橄欖調和油。”這是過去業內對調和油市場亂象的典型概括。由于國家標準一直處于空白狀態,各大企業遲遲不公布具體添加油類的比例,導致調和油以次充好、混淆概念的情況層出不窮。
近幾年,調和油“潛規則”開始在市場上接連碰壁。從2012年開始,長壽花、多力等7家知名品牌調和油因突出宣傳“橄欖油”、“花生油”卻未能在標簽上明示添加比例,接連被地方食藥監、工商等部門處罰,并被消費者訴至法院。截至2016年,全國已經出現8起類似訴訟案例,均以生產、銷售企業敗訴告終。
壓力之下,繼中儲糧、魯花兩家巨頭相繼宣布公開配比后,多數調和油品牌開始主動亮出配方。在新京報記者隨機抽選的15種品牌調和油中,有9家企業在醒目位置標出了添加的油分占比,但仍有6家企業未明確添加量或僅以營養成分代替。
6品牌調和油未標配方比例
新京報記者日前走訪北京部分超市發現,目前各品牌調和油配比五花八門,宣傳上主要以花生油、山茶油、橄欖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等單一品種為主,但配料表中卻赫然出現3-4種混合油類,最多甚至達8種。此外,調和油零售價格也參差不齊,同樣一桶5L的食用油售價從40元到150元不等。
配料復雜、價格懸殊的眾多調和油在公開具體添加配料成分上也開始了兩極分化。新京報記者隨機抽取了15個品牌的調和油,對配料表進行統計發現,魯花、千島源、紅號等9家品牌均明確標出了配料油數量及添加比例。如魯花的“大豆食用調和油”明確標示用4種油類混合,其中大豆油含量56%、葵花籽油含量36%、花生油含量6%、芝麻香油含量2%。
不過,福臨門、多力、金燦燦、承康、道道全、融氏等6家品牌調和油均未明確標出具體添加油類的比例。
10月24日,新京報記者分別致電上述6家尚未標注成分含量的油企,其中上海融氏企業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表示,目前其已在著手調整產品包裝標簽,并對商超、門店等庫存進行預估調配,“由于消費市場對調和油標注比例的反饋較大,各企業也陸續開始公開標注。我們是明確提到了產品日程上,預計月內應該會推。”
承康野山茶油調和油的官方天貓旗艦店客服稱,其比例是按照營養成分和口感調配的,但不肯透露具體成分含量。“道道全”銷售部回應新京報記者稱,目前國家沒有要求調和油標明成分含量的標準,所以其產品上也未標明比例。
多力官方客服表示,目前公司已按食品標簽法規,在旗下調和油標簽上明確標注添加成分的含量比例。由于新老產品交替,市面上仍有少數未標注配比的老包裝產品。截至記者發稿,福臨門等品牌方并未就其調和油產品不明示添加比例作出正面回應。
因“橄欖玉米調和油”未標注比例而一審敗訴的長壽花回應新京報記者稱,其產品已在包裝上標明了成分含量,如其橄欖玉米調和油中已經明確標注金胚玉米油94%、橄欖油6%。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